十三岁的际遇 为什么重点写图书馆

十三岁的际遇 为什么重点写图书馆

题目
十三岁的际遇 为什么重点写图书馆
答案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稚气:孩子气 弹指:你与时间极短暂.穹窿: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课文中指高起成拱形的.犀利:锋利,锐利 凝重:庄重 撷取:摘取 第一部分(1—5):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6—1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3-17):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向往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7岁的 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10岁的 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13岁的 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16岁的 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明确:七至十六岁的生活:7岁 初知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梦想 10岁 初见北大 固执地扭过头 信心 13岁 进入北大 没想到这么快 际遇 15岁 感悟北大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回顾 本文以“我”对北大的情谊作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7岁时对北大的渴望,自信中含有一种骄狂,不满14岁来到北大,仍是一个满脑子浪漫念头、对凡事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的小姑娘,然而两年里,北大已经改变了自己.从入学站在北大图书馆面前的那一天起,“我”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于是收起了骄狂,在北大这个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北大老师的谆谆教导下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北大重新让我认识了自己和世界,更激活了我心中的梦想.作者有对北大的感情、眷恋到渴望离开北大,开辟新天地,去创造生活,去为北大争光,这条线索很明晰,也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便于抒发感情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但有时用第三人称,比如第四段,写“我”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这就突破了“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时间由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一下就挪到了两年前把空间有“35号楼下”已到了“冰冻的湖面上”.就这样,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音画面上的意识流,是文章显的变化多姿
不知能不能用上!
举一反三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1,人们染上烟瘾,最终因吸烟使自己丧命.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