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西汉初期,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县遭受洪灾,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影响: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第二次: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经过几次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影响: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两汉水利事业发展迅速并且有着明显的特色,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江汉之间以修天然的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地为良田;西北则是利用雪水或者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两汉针对黄河泛滥,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图一 | 图二 | |||
识读下图,请回答: | ||||
(1)这幅图中的机械名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的用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用它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西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_________流域。 | ||||
汉朝皇帝非常重视对黄河的治理,_________帝亲临治河工地,堵塞决口。东汉皇帝_________命令水利专家治理黄河。 | ||||
黄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强和改善现有防洪体系,减少洪灾。东汉时期,一位水利专家对黄河曾进行治理,使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 | ||||
[ ] | ||||
A.张衡 B.王景 C.杜诗 D.郦道元 | ||||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对黄河大堤险工段进行多次加固处理,抗洪能力有显著提高。早在西汉、东汉时期就有两个比较重视治理黄河的皇帝 | ||||
[ ] | ||||
A.汉高祖、光武帝 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 | ||||
如果你是汉武帝时的一个郡守,当黄河下游决口时,你将选择哪一方案 | ||||
[ ] | ||||
A.模仿大禹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 | ||||
以古论今 材料一: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材料二:20世纪后半叶的江河治理取得的辉煌成就,基本保证了常遇洪水的防洪安全,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黄河的治理保证了50多年来岁岁安澜,防洪效益高达3600多亿元。 (1)请你举例说明汉朝统治者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2)黄河不仅仅给我们带来危害,建国以来,在对黄河的开发利用上也是硕果累累,结合地理知识举例说明。 (3)联系现实,你认为我们应当从历史上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 ||||
A.水利的兴修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汉代的皇帝对水利的兴修都十分重视 C.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整修的黄河十分坚固 D.根据白公的建议开凿的白渠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 ||||
概述西汉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 ||||
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课时练习》的学习,你能举出几个我们的先辈改造自然、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吗?他们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分析探究题。 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秦始皇时期,大兴官室,树木被砍伐殆尽。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请你举例说明汉朝统治者是如何治理黄河的?联系现实,你认为我们应当从历史上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黄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被称为“害河”,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汉时治理黄河的意义?展示你的聪明才智: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有效地治理黄河,使它造福于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列材料: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无复遗漏之惠。” | ||||
——《后汉书》 | ||||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景”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派遣“景”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所治理的是哪条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的做法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表现,请你再举出两例已学过的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西汉_____帝时期,治理黄河,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_______主持修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 ||||
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东郡瓠子堤决口,经巨野泽东南流入淮泗,泛滥16郡。元封二年,武帝征发数万人修筑瓠子堤,并亲往工地视察。决口堵塞后,河水复归故道北行,此后80年间在发生大的水灾。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平帝时黄河又决口,河水大量灌入汴渠,泛滥数十县。东汉时,明帝时令王景和王吴负责治理。永平十二年,王景和王吴率几十万人,在荥阳东至千乘海口绝通用壅积,疏浚河道,10里立1水门,控制水流量,终于使河、汴分流,消除水患。 请回答: (1)分析以上材料,找出汉代两次治理黄河时在位的皇帝及采取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8分) | ||||
西汉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
| ||||
“武帝施偃父之策,下推恩之令”的目的是
| ||||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管辖的区域是
| ||||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了
| ||||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中对汉武帝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 ||||
判断,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 ||||
“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出现在
| ||||
阅读下列材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太学里把《诗》《书》《礼》《易》《春秋》作为封建教育的传统课程。 请回答: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哪一位皇帝采纳谁的建议而采取的措施?(4分)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作用?(2分) (3)假如你在当时的最高学府里读书,那么你读书的地方应该在哪里?(2分)你所接受的教育属于哪一学派的思想?(2分) | ||||
汉武帝在位时期颁布“推恩令“,下令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其主要目的是
| ||||
(结合右边时间轴)西汉持续时间是:
| ||||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于丹谈《论语》心得,引起了人们对儒家思想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始于
| ||||
西汉一位大臣曾向汉武帝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这位大臣提出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
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
文景之治是指
| ||||
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 ||||
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世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
| ||||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期,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
| ||||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推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 ||||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的史实有什么共同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