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             ;(3)

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             ;(3)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物质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             
(3)t2℃时,用50g水配制物质a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      g物质;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答案
(1)降低;(2)t>t1℃;(3)25;(4)ab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示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在b溶解度的上边,即a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的溶解度;(3)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25g;(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a和b的溶解度变大,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a析出的晶体质量大
C.图中A、B两点对应溶液均为饱和状态
D.t1℃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回答:

(1)25℃时,将25g甲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g.
(2)若甲固体中含有少量乙,则提纯甲的方法是           (填“蒸发结晶、降温结晶”之一).
(3)将25℃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5℃,则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35℃时,分别用等质量的甲、乙、丙配制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小的是   
(5)如图2所示,35℃时,A、B两试管中分别盛有甲、丙的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存在.若向试管外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A试管内固体明显减少,B试管内固体逐渐增多.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写出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t3℃时,将A、B分别溶于100g水中,各自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降温.试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降温过程中,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B.降温至t1℃时,B物质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降温至t1℃时,A物质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D.降温至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活之基.泉城市民更要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请完成下列问题:
(1)注意饮水安全,保证人体健康,在天然水净化过程中,人们常用活性炭去除异味和色素,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性.
(2)若要测定大明湖水质的酸碱性强弱,最适宜的是(填序号)      
A.酚酞试液          B.pH试纸         C.石蕊试液
(3)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之一).
③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1)从表中可得到的一条信息是                               
(2)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铵,形成氯化铵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至60℃时,溶液的质量为     g,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