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帮助整理化学实验室时,发现一瓶久未盖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小组同学对该瓶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定研究并证明该瓶溶液是否变质。[提出猜想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帮助整理化学实验室时,发现一瓶久未盖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小组同学对该瓶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定研究并证明该瓶溶液是否变质。[提出猜想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帮助整理化学实验室时,发现一瓶久未盖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小组同学对该瓶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定研究并证明该瓶溶液是否变质。
[提出猜想] 猜想一:该瓶氢氧化钠溶液未变质。
猜想二:该瓶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
猜想三:该瓶氢氧化钠溶液              
[初步证明] 该小组的同学认为猜想一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
其原因是:                                                                  
[设计方案] 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生成碳酸钠。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实 验 结 论
取少量该瓶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a:         
b: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实验结论] 由以上实验可以证明,该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请写出以上表格实验操作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要证明猜想二或猜想三是否正确,还需要进行或验证的实验是:                                。(简单描述即可)
[拓展思维] 1.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            ,因而氢氧化钠固体与生石灰混合后可用作某些气体的               
2.以上所述可以得出,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是:                            
答案
部分变质 错误 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可以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加入澄清石灰水     b:产生白色沉淀   Ca(OH)2+Na2CO3= CaCO3↓+2NaOH
还要证明溶液中是否存在OH     潮解 干燥剂  密封保存
解析

试题分析:[提出猜想] 猜想三:该瓶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初步证明] 该小组的同学认为猜想一是错误,因为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可以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设计方案]因为实验结论是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所以只需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所以实 验操作:取少量该瓶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或稀盐酸,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或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上表中实验操作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 CaCO3↓+2NaOH或Na2CO3+2HCl==2NaCl+H2O+CO2↑,若要证明猜想二或猜想三是否正确,还需要进行或验证的实验是:还要证明溶液中是否存在OH
[拓展思维]1、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潮解,因而氢氧化钠固体与生石灰混合后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2、以上所述可以得出,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是:密封保存
举一反三
(5.5分)为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能发生化学反应,两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⑴第一小组:小莉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滴管中吸入了氢氧化钠溶液,集气瓶中的气球通过导气管与外界空气相通。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挤压滴管橡胶胶帽,使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集气瓶中。
气球逐渐变大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同组的小华同学对此提出质疑,他将上述实验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然后再重复完成实验,观察到现象是        。小华补充这一实验的原因是        
⑵第二小组:小秦同学对实验装置做了如图改进。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气球通过导气管与外界空气相通,分液漏斗A中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分液漏斗B中装有另一种试剂。

步骤一:打开分液漏斗A的活塞,使氢氧化钠溶液流入集气瓶中。
现象:气球逐渐变大。
步骤二:打开分液漏斗B的活塞,使       溶液流入集气瓶中。
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⑶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上述两组同学的实验是分别从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个方面进行的探究验证,其所利用的原理是不同的。
①第一组是通过实验证明                  验证化学反应发生了;
②第二组是通过实验证明                  验证化学反应发生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7分)下图为用镀锌铁片制成的日常用品。镀锌铁是指通过镀锌工艺在铁皮上进行镀锌而制成的一种产品,热镀锌产品广泛用于建筑、家电、车船、容器制造业、机电业等,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

为测定铁片镀锌层的厚度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
⑴ 剪取一片镀锌铁片,量得长度=2.0cm,宽度=1.9cm。
⑵ 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0.857g。
⑶ 实验中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200mL(密度=1.05g/mL),需要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密度=1.18g/mL)       mL(保留至小数点后1位),然后稀释。
⑷ 将镀锌铁片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盐酸中。当观察到               ,可以判断镀锌层恰好反应。
⑸ 将溶液中的铁片取出清洗、擦干、烘干后用电子天平称量质量0.837g。
【计算结果】
⑴ 铁片镀锌层的质量有       g。
⑵ 已知锌的密度7.1g/cm3,计算出铁片镀锌层厚度mm(保留至小数点后2位)。
【实验反思】
实际计算结果偏大,同学们分析,这是因为很难通过观察现象判断镀锌层恰好反应,造成镀锌铁片浸泡在盐酸中时间       。(填“偏长”、“偏短”)
【实验改进】
资料卡片:如图1所示,两种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放入酸碱盐溶液中,会有电子的流动,从而产生电流。
将上述实验改进成如图2的装置,当观察到       ,此时锌层恰好反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分)有一实验事实: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但有铜生成,而且有较多的气体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一)探究:从物质组成元素角度分析,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实验:
(1)甲同学为确定是否含有SO2,他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颜色未发生变化,则该气体中     SO2(填“有”或“无”)。
(2)乙同学认为只有O2,则可用     来检验。实验证明乙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3)丙同学为判断是否含有O2,同时确定气体成分,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O2+4KI+4HCl ="==" 2I2+4KCl+2H2O,I2为碘单质。于是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三)实验现象与结论:A中观察到       ,证明无O2
B中观察到       ,证明该气体是H2
(四)实验反思:
(4)大家认为丙同学在加热之前,应对气体先        以确保安全。
(5)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显       性(填“酸”或“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7分)老师从实验室带来了7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下图所示),其中3、7号试剂瓶标签完全破损,4、5号试剂瓶标签部分破损。根据查阅药品记录表可知,3、4、5、7号溶液分别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石灰水、CaCl2溶液中的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化学小组同学进行了下述实验。
(已知: 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1)分别取3、4、5、7号溶液于4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1号溶液,发现3、4、5号溶液变红,说明这3种溶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由该实验可确定的溶液为      (写出试剂瓶编号及相应的溶液名称)。
(2)分别取4号、5号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2号溶液,发现均有气泡产生,
小组同学利用上述试剂,经过下述实验最终确定了两份溶液的成分。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4号溶液是Na2CO3溶液,5号溶液是变质的NaOH溶液。
写出5号溶液中加入足量的2号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取3号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6号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过滤,则滤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为NaOH;Na2CO3       (将其他情况补充完整)。
查阅资料可知:Ca(OH)2 + NaHCO3 CaCO3↓+ NaOH + H2O
NaOH + NaHCO3 Na2CO3 + H2O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7分)某工业生产上规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允许排放量不得超过0.02mg/m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碘量法”测定某化工厂附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查阅资料】淀粉遇碘(I2)变蓝,遇氢碘酸(HI)不变色。氢碘酸为无色液体。
【测定原理】
碘溶液吸收SO2的化学反应原理是:SO2 + I2 + 2H2O==X + 2HI。X的化学式为      
【测定步骤】
取配制好的碘(I2)溶液5.00mL(含I2的质量为6.35×10-4 mg)于下述装置中的反应容器内,并滴加2-3滴无色淀粉溶液。

利用上述装置到指定的测试点抽气,每拉动1次注射器抽气100mL,并注入碘溶液中,直到反应恰好完全为止,记录抽气的次数。抽气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实验中表明恰好完全反应的现象
      
(3)换到不同地点再重复实验4次(每次所取碘溶液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每次实验的抽气次数记录 见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抽气次数
42
38
36
44
40
【得出结论】   
二氧化硫的含量
  是否超标
          
              
【交流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有同学提议:可将插入碘溶液的导管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