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同时将针筒内全部液体迅速注入容器中,实验内容如下表所示。实验编号容器I针筒I容器II针筒II红墨水液面位置a二氧化碳(充满)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13上海)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同时将针筒内全部液体迅速注入容器中,实验内容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 容器I
| 针筒I
| 容器II
| 针筒II
| 红墨水液面位置
| a
| 二氧化碳(充满)
| 10mL澄清石灰水
| 二氧化碳(充满)
| 10mL水
| 保持左高右低
| b
| 0.55g锌
| 15mL盐酸
| 0.24g镁
| 15mL盐酸
|
| (1)实验开始前红墨水左右两端液面保持相平。容器I、II体积相同,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a中,容器I内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墨水液面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b中,针筒I、II内盐酸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产生气泡更剧烈的容器是________(填“I”或“II”),(4)红墨水的位置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 (2) CO2 +Ca(OH)2 =CaCO3↓+H2O (3) II (4)开始时左高右低,最终左右相平 |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a中,容器1中的物质为二氧化碳,从针筒中加入的物质是澄清石灰水,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现象为: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Ca(OH)2 =CaCO3↓+H2O (2)实验b中,针筒 I、II内盐酸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产生气泡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容器I中的金属为锌、容器II中的金属为镁;二者镁的活动性强。即容器II中产生气泡更烈. 开始时由于镁比锌反应快,因此容器11生成的气体快,红墨水左高右低. 0.24g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生成0.02gH2,0.65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生成约0.02gH2 所以产生两容器最终生成气体的质量一样多.最终红墨水左右相平. |
举一反三
铁、铝、铜是常见的三种金属。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铝和铜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锈,而铁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锈处理。 【提出问题】这是不是因为铁、铝、铜三种金属中铁的活动性最强呢? 【实验探究】同学们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将粗细相同的铁丝、铝丝、铜丝分别插入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中:
【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铝丝在稀盐酸中短时间内无气泡,是因为铝表面的氧化物会先与盐酸反应。 【反思评价】做金属性质实验时需将金属进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 。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又将两根粗细相同的、打磨过的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中:
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迁移】(1)若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只需合理安排金属丝的插入顺序(能与盐酸反应的要一次将盐酸消耗完),也能证明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丝的插入顺序为 。 (2)金属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也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请写出铁、铝、铜三种金属材料被人类利用的先后顺序 。 |
某校化学研究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活动中查阅资料时发现,单质碳能够在高温时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得到金属单质。于是,他们用木炭与CuO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这次活动,并解决的关问题: 【提出问题】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除生成单质铜外,另一种生成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1)可能是CO。(2)可能是CO2。 【实验准备】 (1)他们在互联网上收集到这样一条信息:把滤纸浸泡在磷钼酸和氯化钯的黄色混合溶液中制成的试纸遇CO立即变成蓝色,而遇CO2不变色。 (2)CO2的检验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如下装置图:
【实验与结论】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
| 说明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
| B中黄色试纸没有变蓝
| 说明没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
| C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说明有CO2生成
| 【反思与评价】 (1) 如果A装置中的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部,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 (2)假设产生的气体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能否直接用点燃的方法来检验CO2?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
初中化学课上,同学们利用下列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A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只废液缸中,最后发现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假设猜想】 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同学们猜想:废液中除酚酞、碳酸钙及水以外一定含有 。 老师问:废液中还可能有什么物质?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
学生甲
| 可能有Ca(OH)2、NaOH
| 学生丙
| 可能有Ca(OH)2、CaCl2
| 学生乙
| 可能有NaOH、Na2CO3
| 学生丁
| 可能有Na2CO3
| 学生戊
| 可能有NaOH
| ……
| …………
| 【实验验证】 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红色褪去。 【结论】上述滤液中,还含有 ,没有 。 |
在A、B、C、D四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汽油(如图所示),振荡,观察现象.
(1)A试管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 ,C试管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 ; (2)对比 _________ (填字母)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对比A、C试管中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 (3)[提出问题]物质的溶解性除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作出猜想] _________ ; [设计方案] _________ ; [观察现象] _________ ; [得出结论] _________ . |
现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某化学探究小组打算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加以区别。请回答: (1)化学方法:在不选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情况下,按表中方法一(示例)填写。所选试剂须属于不同物质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
| 所选试剂
| 判别方法
| 方法一
| 锌
| 取少量样品分别与锌反应,有气体产生的是稀盐酸,没有的是氯化钠溶液。
| 方法二
|
|
| 方法三
|
|
| (2)物理方法:同学小王使用了酒精灯和玻璃棒两种仪器,就把这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了。请你猜测一下他的做法: 操作方法: 判断方法: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