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组兴趣实验(a、b管的体积相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资料】(1)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2)2N

(5分)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组兴趣实验(a、b管的体积相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资料】(1)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2)2N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5分)某小组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两组兴趣实验(a、b管的体积相等,夹持装置已略去)。

【资料】(1)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1)如图1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90℃的热水至图中虚线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管中的现象是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对比a、b管中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2)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关闭K,分别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体积的氢气于两管中。再将镁条和大理石分别置于a、b管口内,向烧杯内逐滴加入浓盐酸,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其中a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待两管内液体恰好全部排出后,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浑浊。一段时间后,打开K,此时观察到a、b管中的现象是   
答案
(1)白磷燃烧产生白烟,a管中液面上升       4P + 5O2 2P2O5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Mg + 2HCl = MgCl2+ H2↑     a管内液面上升,b管内液面下降,最终相平,达到距管口约处。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故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90℃的热水至图中虚线处时,白磷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 2P2O5;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气,则a管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a管中液面上升。
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对比a、b管中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加酸之前,a管、b管都只装了体积的H2,再将镁条和大理石分别置于a、b管口内,向烧杯内逐滴加入浓盐酸后,a、b管内均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镁条和大理石分别与盐酸反应生成H2和CO2,其中a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 + 2HCl = MgCl2+ H2↑;待两管内液体恰好全部排出后,则a管装的全部是H2,b管装的一半是H2,一半是CO2;且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MgCl2和CaCl2;故再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则有 CO2+2NaOH=Na2CO3+H2O,2NaOH+MgCl2=Mg(OH)2↓+2NaCl,CaCl2+Na2CO3=CaCO3↓+2NaCl,故可见溶液变浑浊。
由于b管装的一半CO2全部被NaOH吸收掉,则b 管装有一半溶液,一半H2,即b 比a多了一半管溶液;当打开K,a、b 管连通,就成为一个连通器,此时,a管内液面上升,b管内液面下降,最终相平,达到距管口约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举一反三
如右图所示,滴管中有液体甲,小试管中盛放着固体乙(足量),广口瓶中有少量饱和的澄清石灰水(试管底部浸没在澄清石灰水中)。当把甲溶液滴加到乙中后,过一会儿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了,同时U形管中的a液面降低,b液面升高了。根据以上现象请你分析,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一定分别是稀盐酸和碳酸钙固体
B.甲、乙有可能分别是水和硝酸铵固体
C.石灰水变浑浊有可能是发生了物理变化
D.一定是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某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目的用这个装置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气体。在A、B瓶中都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问A瓶中澄清石灰水所起的作
用是      ,当观察到      现象时,说明CO2已除尽。写出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该同学用图2装置,验证能使石蕊溶液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为了能验证成功,该同学进行实验操作的顺序应是________(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① 从b端通氮气 ② 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 从a端通二氧化碳 ④ 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的字母代号),化学方程式是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将E装置中收集的氢气排出,应从   (填c或d)口通入蒸馏水。
(4)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为    。
A.可以随时加液      B.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C.可以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
同学们对美术组的环保石头纸(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加入适量聚乙烯和少量胶合剂)展开探究:
[拓展实验一] 探究影响石头纸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5)甲、乙两同学设计实验如下:
 


实验过程


现象
试管①、②、③中产生气泡快慢的顺序为:
①>②>③。

分析结论
Ⅰ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 对比甲同学实验①②可知,       ,化学反应的速度越快;
Ⅲ 对比甲同学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知,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
Ⅳ 乙同学的实验中,数据记录纸上应该连续记录的实验数据是    和   
[拓展实验二] 测定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6)甲组同学的方法是:(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将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再换算为质量,最后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下图(Ⅰ)为石头纸与稀盐酸反应的装置,图(Ⅱ)用于测量CO2的体积。

① 连接仪器,夹紧弹簧夹,向a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果a、b中有稳定的高度差,说明:装置(I)气密性   (选填“良好”或“漏气”)
② 图(Ⅱ)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_  
③ 反应停止后,  (填序号)可使反应前后油层上方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同,此时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
A. 水平移动量气管         B.上下移动量气管       C. 封闭量气管
(7) 乙组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均匀称取四份样品分别和稀盐酸反应,用电子天平及有关装置,得出二氧化碳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其他物质既不溶于水也不跟酸反应)
 
第一份
第二份
第三份
第四份
取样品质量(g)
6.25
6.25
6.25
6.25
取稀盐酸的体积(mL)
10.0
20.0
30.0
40.0
产生气体的质量(g)
0.88
1.76
2.20
m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 在第1份样品的实验中,    完全反应了。
② m为    
③ 石头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请写出计算过程,4分)    
④ 请在坐标图中画出在6.25 g样品中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图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装置的示意图,乙图是高炉炼铁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A处为澄清石灰水)

甲                                       乙
(1)甲图实验过程中,先要进行的是       (填Ⅰ或Ⅱ) Ⅰ:加热  Ⅱ:通入CO
(2)甲图中硬质玻璃管里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观察到A处出现的现象是             ,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3)甲图中实验要在装置末端a处燃着一盏酒精灯,其作用是                    ;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4)乙图中高炉炼铁时焦炭的作用是                          
(5)为什么乙图中出铁口低于炉渣出口?                           
(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赤铁矿粉与过量的木炭粉混合后,用下图所示装置以合理的操作步骤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①实验中持续通入干燥的氮气。加热前缓缓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是          
②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以防止倒吸?为什么?
                                                              
(7)试计算:我国铁矿石资源比较丰富,某钢铁厂用1000 t 含氧化铁80% 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96% 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中A是高粱、玉米和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得到的一种可再生能源,现已在汽油中加入一定量的A,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G是常见白色难溶盐。(1)物质A俗称        ;物质E的化学式是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