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已知:①粗盐水中含有MgCl2、CaCl2;②常温下,NH3极易溶于水,CO2能溶于水,③NaHCO3加热易分解,Na2CO

下图是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已知:①粗盐水中含有MgCl2、CaCl2;②常温下,NH3极易溶于水,CO2能溶于水,③NaHCO3加热易分解,Na2CO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是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已知:①粗盐水中含有MgCl2、CaCl2;②常温下,NH3极易溶于水,CO2能溶于水,③NaHCO3加热易分解,Na2CO3加热不易分解。
完成下列填空:
(1)粗盐水加入沉淀剂NaOH、Na2CO3分别除去MgCl2、CaCl2,固体C为  ,书写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工业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中,先“氨化”后“碳酸化”的目的是  ,“碳酸化”时,NaCl、NH3、CO2和H2O相互作用析出NaH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碳酸化”后过滤获得的NH4Cl可用作   肥,也可先  (填“加热”或“冷却”)NH4Cl溶液,再加入石灰水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4)“煅烧”时,NaHCO3分解生成的气体D是   ,若将气体D直接排入空气不合理的理由是  
(5)鉴别产品纯碱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的方法是 
答案
(1)Mg(OH)2和CaCO3;MgCl2+2NaOH=Mg(OH)2+H2O或Na2CO3+CaCl2=CaCO3↓+2NaCl
(2)有利于溶液吸收溶液CO2气体;NaCl+NH3+CO2+H2O =NaHCO3↓+NH4Cl
(3)氮;加热;NH3
(4) CO2或二氧化碳;可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保护环境。
(5)取样,加热,将可能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解析
(1)NaOH和MgCl2生成Mg(OH)2沉淀,Na2CO3和CaCl2生成沉淀CaCO3
(2)先“氨化”后“碳酸化”的目的是有利于溶液吸收溶液CO2气体
(3)NH4Cl中含有氮元素可用作氮肥,NH4Cl和氢氧化钙生成氯化钙和氨气和水
(4) NaHCO3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
(5) NaHCO3加热易分解,Na2CO3加热不易分解进行解答
举一反三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序号
物 质
选用试剂(过量)
操作方法
A
Cu(Fe)
CuSO4溶液
加入Cu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B
CO2(H2O)
氧化钙
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氧化钙的U型管
C
CaO粉末(CaCO3粉末)

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
D
NaOH溶液[Ca(OH)2溶液]
CO气体
通入CO气体充分反应后过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的四种溶液,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只需组内两两物质间反应,就能加以鉴别的是
A.HNO3、NaOH、Na2CO3、HCl  B.HCl、Na2CO3、CaCl2、NaNO3
C.K2SO4、CuSO4、NaOH、NaNO3 D.FeCl3、NaOH、H2SO4、Ba(OH)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分)用作牙膏摩擦剂的轻质碳酸钙,工业上常用石灰石来制备,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1)投入到“反应池”中的石灰乳是混合物,属于 (选填: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2)若在化学实验室里分离“反应池”中的混合物,该操作的名称是              
(3)本流程图中   (物质)可以替代“碳酸钠溶液”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节能减排。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分)以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含少量杂质SiO2)为原料炼铜的方法分为高温炼铜和湿法炼铜两种。近年来,湿法炼铜有了新进展,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细菌在酸性水溶液、氧气存在下,可以将黄铜矿氧化成硫酸盐,某工厂运用该原理生产铜和绿矾(FeSO4的晶体,含结晶水)。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欲从溶液中获得绿矾晶体,分离“操作2”应为蒸发浓缩、       过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5分) 现有一包粉末,已知它们可能由Na2SO4、CuCl2、Na2CO3、KN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如下:
试回答:
(1)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由上述实验记录推断:原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4)KNO3是化学肥料中的__________(填:氮肥、磷肥或复合肥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