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当观察到甲中出现______的现

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当观察到甲中出现______的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当观察到甲中出现______的现象时,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2)乙实验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两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观察到废液呈浑浊状,原因是其中含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将上述废液过滤,滤液中含哪些物质呢?
交流讨论:
①你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指示剂、水和______(填化学式);
②若滤液呈无色,则一定呈中性,不可能为呈酸性,原因是______;
③若该滤液呈红色,则溶液呈碱性,能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第一组同学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第二组同学认为:只有氢氧化钠
第三组同学认为: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写一种猜想).
实验验证:
答案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NO32溶液,静置第三组同学的猜想正确
(1)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配平即可;当观察到甲中出现红色逐渐褪去时,证明恰好完全反应.故答案为:Ca(OH)2+2HCl═CaCl2+2H2O,红色逐渐褪去;
(3)最终观察到废液呈浑浊状,原因是其中含白色沉淀碳酸钙;废液过滤,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若滤液呈无色,则一定呈中性,不可能为呈酸性,原因是废液中含碳酸钙,不可能还含酸;若该滤液呈红色,则溶液呈碱性,能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碳酸钠;或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那么猜想三正确;故答案为:CaCO3;①NaCl;   ②废液中含碳酸钙,不可能还含酸;③碳酸钠(或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举一反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NO32溶液,静置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第三组同学的猜想正确
下列三图是初中化学学习中做过的探究物质组成的三个实验:
(1)A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______,(填化学式)使瓶内压强减小来推测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若用木炭代替红磷,能不能达到实验目的?______.
(2)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的成分来推断水的组成的.在甲、乙两支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分别是______,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
(3)C实验与A、B实验中的______(填实验代号)实验的方法相同.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魔方格
实验室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猜想:①NaOH溶液部分变质;②______.
实验探究:现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①,请你完成表中相关内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______
NaOH溶液部分变质.
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其方法是:将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再根据体积换算为质量,最后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下图(Ⅰ)为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装置,图(Ⅱ)用于测量CO2的体积.
(1)写出图(I)中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检查图(I)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检查图(Ⅱ)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3)图(Ⅱ)装置中油层的作用是______
(4)______(填操作方法)可使反应前后油层上方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同,此时排出水的体积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魔方格
整理实验室时,小明发现实验台上有一瓶失落标签的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氢氧化钙.白色粉末是哪种物质呢?请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设计一种即可)
题型:南昌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我的猜想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的是(  )
A.HCl→HNO3B.Ba(OH)2→BaCl2
C.K2SO4→KNO3D.Fe2O3→Fe(O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