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未,该粉末是铜粉和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

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未,该粉末是铜粉和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未,该粉末是铜粉和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假设l:红色粉末是铜粉;
假设2:红色粉末是氧化铁粉;
假设3:红色粉末是__________ 。     
(2)[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对实验作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加热至充分反应(实验装置如下图)。
请你完成下表:  
(3)[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及分析,确认假设3成立。
(4)[反思与评价]①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再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 。
②从环保角度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_________ 。 
③用这种方法“炼”得的铁与工业上炼出的生铁在组成上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铜粉和氧化铁粉的混合物
(2)    
(4)①防止加热时硬质玻璃管发生爆炸
②在b处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塑料袋(气球)收集
③“炼”得的铁不含碳,工业上的生铁含有碳
举一反三
某兴趣小组利用废旧电话线中的金属铜丝进行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1)如图所示,将铜丝分别放入盛有氯化锌溶液、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
(2)用细线吊着的长玻璃棒的两端分别绕有40 cm长的铜丝(如下图所示),使玻璃棒保持平衡,用酒精灯加热玻璃棒左端2分钟后冷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3)将四段相同长度的铜丝分别按下图所示放置一个月,观察并记录现象如下:
F装置要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
结论:铜生锈是铜与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_________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一包黑色粉末,可能是碳或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中的一种,为了鉴定它某学生找来如下装置,回答问题:
(1)通过装置B内的气体是_________,我准备将装置B与_________,该装置应装_________.当出现_________现象时可判断该黑色粉末是 _________
(2)我能设计一种最简单的实验方法来鉴定: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小亮和小欢同学对铜与氧气反应的产物进行探究:
(1)小欢取16g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铜丝表面变成黑色,则黑色物质是 _________ ;(填化学式);
(2)小欢把加热后的铜丝A与过量稀硫酸反应,发现黑色物质B全部溶解,得到红色物质C.将C洗涤、干燥,称得质量为9.6g.则B的质量为 _________
(3)小亮认为还可测出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以下是他的测定方法:每次取16g铜丝,加热后质量为m1,逐滴加入稀硫酸与其反应,使黑色固体还有剩余.取出剩余固体,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m2,并由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稀硫酸质量m3.小亮经三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计算出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49%.
小欢通过计算发现,上述3次实验中,第 _________ 次数据是错误的.(写出计算过程)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请你参与海头乡某校初三同学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从家里拿来了五种化肥,分别是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铵、氯化铵和碳酸氢铵。称取五种化肥各10g,供探究活动用,请你根据实验操作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