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烈士”指什么?“壮心”在这里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一生中最大的挫折是什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曹操 (2)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壮心”指统一全国。 (3)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在用人方面,曹操“唯才是举”,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经济基础雄厚。在军事上,曹操指挥得当,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刚愎自用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4)曹操一生最大的挫折就是在统一全国的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巾被孙刘联军打败;究其原因,一是曹操骄傲自满;二是曹军将士多来白北方,不习水战;三是孙刘联军同仇敌忾,采用诸葛亮的正确战术。 |
举一反三
赤壁之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 ] |
A、东汉政权彻底灭亡 B、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孙刘联军夺取大片土地 |
盛赞曰:“魏武用兵如神、理论丰富;唯才是用,善纳人言,知人善任;谋略高远;文章有悲凉之意,又为建安文学之创始人;感情丰富。曲高和寡,乃旷世之鬼才!”说的是 |
[ ] |
A、诸葛亮 B、曹操 C、曹植 D、孙权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 |
“连年动众,才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
——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南阳武侯祠联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杜甫题诸葛亮联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四川成都武侯词名联 |
《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
——鲁迅 |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小论文。 |
歇后语是大家熟悉的、形象而幽默的语言。在构成歇后语的多种方式中,有的取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请在下列歇后语的空白处,填上一位历史人物。 (1) 点烽火台——笑值千金(2) 的老马——迷途知返 (3) 游列国——尽是礼(4) 论军事——纸上谈兵 (5) 刺秦王——图穷匕现(6) 舞剑——意在沛公 (7) 点兵——多多益善(8) 行医——名不虚传 (9) 转胎——疑心重(10) 进京——不怀好意 (11) 遇孔明——如鱼得水(12) 用兵——出奇制胜 (13) 穿针——粗中有细(14) 出兵——回回胜 (15)属 的——不服老(16) 当知县——大材小用 (17) 杀关公——嫁祸于人(18) 打黄盖——两厢情愿 (19) 服孔明——五体投地(20) 之心——路人皆知 |
①事理类的谚语,其实是揭示或总结某种客观规律,以推理、陈述等语气,让人们了解客观的事实、道理等,往往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三个臭皮匠, 近朱者赤, 不入虎穴, 万事俱备, ②规戒类的谚语,其实是指在为人做事方面提出某些劝告或警告,有教育及劝勉意味,教导人们如何处世、反映世态人心、道德观及是非观等。 明知山有虎, 少壮不努力,_______智者千虑,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无远虑, ③常识类的谚语,实指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常识的某个方面道理加以总结。这些谚语带有感情色彩,范围广泛,包括天文、节令、地理、衣食住行、动植物等生活知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病来如山倒, 冰冻三尺, 水往低处流,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