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

阅读下列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回答: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一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北魏孝文帝。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
(3)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举一反三
合作探究学习:
“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
“野蛮的征服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B.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促进了民族融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北方民族大融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了佛教发展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