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小题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前面句诗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小题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前面句诗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题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前面句诗所展现的画面。(2分)
小题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2分)
答案

小题1: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诗人当时候客不至,闲得无聊,寂寞的心情。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展现画面的能力。抓住诗句中的“意象”以及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描绘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以及关键字“闲敲”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题后问题(4分)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题1:这首咏史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2:《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在下边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诗文。(6分,每小题1分)
小题1:               ,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小题2:人生自古谁无死 ,                       《过零丁洋》
小题3:面对挫折,我们可以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这一名句来勉励自己。
小题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唱出了“                                   。”的旷达宽慰之语,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小题5: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千古名句是“                         。”
小题6: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小题1:                   ,禅房花木深。(常建《                  》)
小题2: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小题3:                     ,流响出疏桐。(________ 《蝉》)
小题4:野鸦无意绪,                       。(杜甫《孤雁》)
小题5:                 __        _,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__________》)
小题6:                           ,归雁入胡天。(王维 《使至塞上》)
小题7: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两小儿辩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外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 分)
小题1:                               ,山河表里潼关路。
小题2:俱怀逸兴壮思飞,                     
小题3:                   ,独怆然而涕下。
小题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小题5: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宋代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道出类似的生死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③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①征铎(duó):远行车马上的挂铃。②驿:古代供官府人员旅途中休息、住宿之所。③杜陵:指作者的故乡。
小题1:下列能准确表现深秋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鸡鸣枳花开凫雁B.霜槲叶落凫雁
C.霜槲叶落枳花开D.晨起鸡鸣杜陵梦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