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宋代藏书》(宋)沈括(15分)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①。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代藏书》(宋)沈括(15分) 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①。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祐②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③,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崇文院:中国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②嘉祐:1056年9月—1063年,宋仁宗赵祯第九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用此年号共八年。嘉祐八年宋英宗即位沿用。③杂雠(chóu)四馆书: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雠,校对文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盖防水火散亡也___________ (2) 自此私家不敢辄藏___________ (3)唐人尚未盛为之___________ (4)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可以调素琴 | B.不以木为之者 | C.策之不以其道 | D.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前代和宋代分别是怎样藏书的?(2分) (2)是什么措施使得私人不敢私自藏书了?(2分) |
答案
小题1:大概是、原来是 就 大规模 平 小题2:B 小题3:(1)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常常得到这些书。(2)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小题4:(1)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现在藏书分别藏于三馆、秘阁,共有四处。(2)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 文言文翻译: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等灾害引起的书籍散失。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在崇文院中。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这些书。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校勘了好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作罢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盖” 是原来之意。“辄”就之意。注意识记。常常考到。 小题2: 试题分析:“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中的“以”是“用”。A用来B用C顺着,沿着D用来。故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其间”和“则”2句中“往往”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写出如何藏书的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7分) 【甲】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筠芝亭,浑朴①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总之,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③。太仆公造此亭成④,亭之外更不增一椽⑤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此其意有在也。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⑥合抱⑦。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浑朴:浑厚朴实 ②尽:全 ③碍:妨碍 ④成:完成 ⑤椽( chuán)椽子 ⑥皆:都 ⑦合抱:两臂围拢(多指树木、柱子等的粗细)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1)非显者刺 ( ) (2)卧房槛外( ) (3)不及筠芝亭( ) (4)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 小题2:下面哪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 )(3分) A 池中奇蜂绝壑 绝巘多生怪柏 B 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C 以实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主人处处款之 然而亭之事尽 小题3:翻译句子。(6分) 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②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③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 小题4:《于园》这篇园林小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手法,营造丰富的意境。请以文中划线句为例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
下列有关名著文学常识的说明,错误的一项( )(2分)A.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作品。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 | B.《名人传》 的作者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文中的贝多芬对皇亲国戚满不在乎体现了我行我素、不卑不亢的叛逆性格。 | C.八下语文第一单元五篇课文除了《列夫·托尔斯泰》外都是回忆性的散文,主题都为“魅力人生”。 | D.《雷电颂》选自《屈原》,是一部历史剧,法国诗人纪伯伦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等,其中《组歌》选自《先知》。 |
|
下列选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等。 | B.《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文章的序言,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 | C.《海燕》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他的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D.《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者虽然描写江南和朔方两处的雪景,但是更欣赏朔方的雪的“绝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 |
|
文言文阅读 李将军列传(节选)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得一当单于当:抵挡 | B.其势不屯行屯: 驻扎 | C.固自辞于大将军辞: 不接受 | D.军亡导导: 领导 | 小题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自以精兵走之今大将军乃徙令臣以东道 | B.为中将军从大将军无老壮皆为垂涕 | C.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且广年六十余矣 |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 小题3: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的意思是:李广没有感谢大将军就出发,十分恼怒地到达指定的军部。 | B.选文第一段写的是:李广出塞后并入右将军赵食其军中,因迷路(失道)贻误战机,愤而(含冤)自***。 | C.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语来高度评价李广将军,其意思是: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比喻为事业默默奉献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被人们广为称颂。 | D.除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外,还可以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自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等语句看出作者对李广持肯定、赞赏的态度。 |
|
课外名著阅读(6分) 小题1:相关文学常识连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繁星》————凡尔纳——————法国 | B.《傅雷家书》———傅雷———————清朝 | C.《名人传》————泰戈尔——————印度 | D.《骆驼祥子》———老舍———————现代 | 小题2:阅读下面一个选自于《伊索寓言》的片段后填空(4分) 狐狸和狗 狐狸钻进羊群,抱起一只正在吃奶羊羔,假意抚爱他。狗见了,问道:你这是在干什么呀?”他说:“我照料他,逗他玩。”狗说:“你不立刻放下这羊羔,我就叫你尝尝狗的抚爱。” 狐狸钻进羊群抱羊羔的本意是 ,狗要叫狐狸尝尝狗的抚爱的意思是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