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5分)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5分)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5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以头地耳  抢:                  (2) 长跪而之  谢:___________
(3)故不错意也 错意:__________       (4) 秦王怫然怒  怫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3: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 唐雎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答案

小题1:(1)撞 (2)道歉 (3)置意 (4)盛怒的样子 (共4分。各占1分)
小题2:即使方圆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是五百里吗?
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共4分。各占2分)
小题3:语言(或“对话”)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共3分。描写1分,作用2分)
小题4: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共4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3分,意思答到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抢”“谢”是古今异义字词,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虽”“易”“直”“存”“ 徒”,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再根据文中内容判断,说明其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通过阅读,了解唐雎这一形象特点,从其语言中理解其情感,从而理解其引用典故表达的意思。
举一反三
古文阅读(1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与友行(              )   (2)尊君在    (      )
(3)相而去(              )(4)下车之  (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小题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小题1:对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谢之谢 :道歉
B.监试者异之 异:认为……奇特
C.窃为郡内忧之窃: 偷窃
D.以病去去:离职
小题2: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咨臣以当世之事D.卷石底以出
小题3: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4分)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小题1:解释下列词。(2分)
(1)齐宣王使人吹竽  使_________
(2)好一一听之   好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2分):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而鬻①之”寻复有来告私***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注释】①鬻:卖
小题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赴调,天长县  ______________   (2)拯命制者才贡数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诉他?
B.(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诉他?
C.(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D.(你)凭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还来告他的状?
小题3:“割人牛舌者”其实就是谁? (用原文词语回答)
小题4:本文表现了包拯的品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8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日:“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匡:辅助。②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③厉:激励,此处有“警戒”之意。④上:指汉成帝。⑤张禹:汉成帝的老师。⑥将:拿。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的忠臣。⑧辑:整修。⑨旌:表彰。
小题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于 是 左 将 军 辛 庆 忌 免 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2分)
(1)已:___________
(2)易:___________
小题3:概述朱云直谏***张禹的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