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3分)小题1:《伊索寓言》中《               》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小题2:                    

名著阅读(3分)小题1:《伊索寓言》中《               》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小题2: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名著阅读(3分)
小题1:《伊索寓言》中《               》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小题2: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首诗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       ,它所歌颂的是伟大的           
答案

小题1:农夫与蛇
小题2:冰心 母爱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作品主题判断作品名称,《农夫和蛇》吻合。
小题2:第一个空要求根据作品判断作家姓名。从内容看属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诗句。另外题干也有“现代著名女作家”的提示。答案可写“冰心”或是“谢婉莹”。第二个空根据作品判断主题。该空符合冰心诗集三个主题之一“母爱”。
点评:本组题属容易题目,要求考生根据题目中相关提示解答。平时必须沉入作品,真正阅读,充分整理,熟知作者和作品内容、形象、主题、写法等。约定俗成的人名、地名、作家名、作品名一字不错的书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20分)
  韩魏公在大名①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一日召漕使②,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③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公帅定武④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然公须。公遽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间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笞之,亟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选自宋•刘斧《青锁高议》)
注释①大名:古地名,大名府。②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③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④帅定武:担任定武(今河北省定县)统帅。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每开宴召客(宴会)B.吏且伏地待罪(罪恶)
C.烛然公须(点燃)D.则已易其人矣(换)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是(    )(      )(4分)
A.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仁以为己任
B.何罪之有知之为知之
C.坐客皆愕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D.俄为一吏误触倒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表里无纤瑕,世宝也。
(2)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小题4:结合具体材料,说说韩魏公是个怎样的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14分)                治水必躬亲     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词。(4分)
①泥于掌故             掌故: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       相度:
③非咨询不其致          穷:        
④则事不而水利不兴矣   举: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②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治水为什么“必躬亲”?(2分)
小题4:从“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中,你看到了海瑞的哪些品质?(2分)
小题5:为了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②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⑦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解:①候:拜访、问候  ②称:称赞、赞许 ③履行:实践、做 ④绥:安抚
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谦称  ⑥法:效法  ⑦师:学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⑵尊君在不 不:       
⑶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⑷下车引之 引: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B.驱之别院。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邑八景之一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4:袁公两问绵里藏针,颇有学问,但元方两答精彩纷呈,请你说说元方第二答的巧妙之处。(3分)
                                                                                  
小题5: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的?(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16分)
约法三章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①,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②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⑤。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1)组:绳索。(2)怀王:即楚怀王。(3)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4)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5)案堵:同“安堵”,即安定。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1) 且 人 已 服 降
(2) 偶 语 者 弃 市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字词。(4分)
(1)以能宽容_______________      (2)父老秦苛法久矣___________
(3)先入关者_____________      (4)人又___________
小题3: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小题4:楚汉战争,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请你根据此文分析他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以人为鉴(8分)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o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e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郑公魏征(  )(2)并为石(  )
(3)可衣冠(   )(4)朕一鉴矣(   )
小题2:选出对划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郑公魏征  ③并为
②士多为用  ④得鱼腹中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小题3: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