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 ~11 题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 ~11 题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

题型:山西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 ~11 题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 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1)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
6.示例:
⑴一个,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1)pián  (2)sù    
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同”(返回)  
9.(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11. 《马说》中的、任用,最终不能”。《千里之马》中的,而得以脱颖而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 题(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 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无从书以观          
②闭户读书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题型:山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10.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多)              
B.牡丹之爱,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长枝)              
D.亭亭净(种植)11.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且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有闻          芳草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不妖                       水落石出者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
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19 ~20 题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 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戒刀,喝道:“你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提了水火棍,扶着林冲,一同跟出林子来。
19.下列关于《水浒》相关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
B.《水浒》中有多位打虎英雄,其中在沂岭***四虎的是李逵,在景阳冈打死老虎的是武松。
C.《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晁盖劫取生辰纲是”,宋江私放晁盖也是”。
D.《水浒》中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时封了马军五虎将,他们分别是: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将呼延灼、小李广花荣。20.选文中通过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鲁智深的性格特征,试作分析。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23 ~24 题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考场作文)

         ①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投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垂名就。
         ②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广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
         ④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⑤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但最终却”。
         ⑥绚丽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⑦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七”、“神八”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绘出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①                    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②                     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③                        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④                    的洒脱。
          ⑧这些都使我们明白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的真理。
          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用多个事例引出中心论点“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B.第⑥段在文中可以删去,因为本文论述的是挫折、风雨与成功的关系,本段内容与此中心无关。
C.文中采用了对比论证,用多个事例组成排比句展开论述,使论证更有气势。
D.本文论述到第⑧段就已经很完整了,但第⑨段不能删去,它用反问句结尾,既呼应了标题,呼应了中心论点,又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发人深思。24.将下面四句引用的古诗词合理填入文章的画线处,正确顺序是[     ]
A. “众人皆醉我独醒”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D. “风景这边独好”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5 ~29 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25.下面选项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称曰能                                  诸葛亮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终邦域之内
C.悉咨之                                          徒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尽忠益时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⑴以陛下平明之理                 (                  )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百姓                                     (                 )
⑷犯法怠慢者虽必罚             (                 )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平  而  劝  戒  明  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