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喜雨亭记》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①,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

阅读文言文。《喜雨亭记》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①,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

题型:江西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言文。《喜雨亭记》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①阳:古代方位具体指是山的南面为阳、山的北面为阴;水的南面为阴、水的北面为阳。②忭(biàn):喜乐的样子。③滋炽:滋生、气焰高涨。
1.解释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官舍(     )        吾亭成(    ) 
2.下面文言语句结构与“吾以名吾亭”相同的一项(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何陋之有?   
C.作者名谁?山之僧智仙也。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3.翻译下面句子。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将此亭命名为“喜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治:建造;适:刚好、正好。
2.D
3.不久之后足足有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4.因为建此亭时,恰逢久旱下雨,官民们因此而欢欣喜悦,一起来感谢上天的恩赐,所以用“喜雨”来命名。这也表达了作者重农爱民的可贵思想和喜悦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三峡
  ①到于夏水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襄:__________②虽:__________③奔:__________④湍: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用文中一个词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记夜游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思念)
B.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睡觉)
D.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
(1)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其受于人者不也: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幸而在穷僻之:___________________
(4)终无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问。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沦述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估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3.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膛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观察家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迹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_____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_____。
2.下面句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  众忌疾    
B.不物喜  扶苏数谏故(《陈涉世家》)
C.天下之忧而忧  亲贤臣,远小人,此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表》)
D.子京忽以抵文正  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3.翻译下面各句,并将你翻译句子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方法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理解。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__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___________,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5.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