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题型:江西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念( ) 但( ) 3.用现代汉语描画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最后却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念:考虑、想到;但:只是 3.庭子下面的月色如一潭清水,明亮清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正因为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只有清闲的人才能够有心欣赏,共抒情怀。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却旷达悠闲的心境。 |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 |
《喜雨亭记》 苏轼 |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①,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②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③。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释】①阳:古代方位具体指是山的南面为阳、山的北面为阴;水的南面为阴、水的北面为阳。②忭(biàn):喜乐的样子。③滋炽:滋生、气焰高涨。 1.解释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始治官舍( ) 吾亭适成( ) 2.下面文言语句结构与“吾以名吾亭”相同的一项(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何陋之有? C.作者名谁?山之僧智仙也。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3.翻译下面句子。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将此亭命名为“喜雨”?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
三峡 |
①到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襄:__________②虽:__________③奔:__________④湍: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用文中一个词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
记夜游承天寺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⑧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 (1)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___________________ (4)终无济于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问。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沦述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估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3.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