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甲)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甲)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甲)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练。
                     (乙)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__________
(2)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__________
(3)而制度甚精                                      制度________
(4)世传浩一女                                   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甲、乙两段文字中划线语句,通过喻皓的语言探究其“为人”,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请分别将你的探究所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上述文章之后,有同学建议杭州文物部门为喻皓建一座纪念馆。请你为喻皓撰写一段介绍性文字,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在  (2)暗中,秘密地  (3)制造方法(技艺)  (4)仅,只有
2.(1)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2)塔刚建成时,看上去不正,而是向西北方向倾斜。
3.(1)喻皓对于木结构的特点和受力情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他没有亲临现场,但依然能准确地指明问题的关键,说明他的实践经验是很丰富的。
   (2)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答到大意即可)
4.示例:喻皓,浙东人,北宋初建筑家,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建造木塔。晚年所著《木经》,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辛劳一生为我国木制建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为自己树立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选出下面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
A.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六幕相持,不能动
B.乃以瓦布之,动如初                            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精练                                          从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D.贻金钗                                                 岁大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请用“/”给下列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句中只标一处)。
①岁以大穰       ②其喙有钳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为秋田之害                     方__________
②则以钳之                        搏__________
③千万地                            蔽__________
以大穰                            岁__________
3.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土人谓“傍不肯”
A.方为秋田
B.是吾剑所从坠
C.至市,而忘操之
D.先自度其足,而置其坐
4.翻译下列句子。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两三级                              方___________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使___________
逐层布板讫                       但___________
④人其板                              履___________
2、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粗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害。(《以虫治虫》)
B、复投,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C、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患其塔动。
D、默而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八则》)
3、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乃瓦布之,而动如初。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三峡》)
B、匠师其言,           土中狗蝎.(《以虫治虫》)
C、未布瓦,上轻,如此。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狼》)
D、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又留蚊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已用“//”分为三层,请分别概括这三层写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破瓮救友

  光坐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①光坐七岁:司马光七岁的时候。②瓮:水缸。
1.(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是手不释书                自___________
②众皆弃去                       去___________
③儿活                          得___________
④群儿戏庭                   于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相同的是(  )
A.故时有物外
B.其虫旧曾有
C.至
D.钱帅登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司马光砸瓮救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伏:躲藏。④顾:然而,可是。⑤盈:满,足。不盈:不满,不足。⑥豕(shǐ):猪。⑦方:才。⑧负:背。⑨乌:哪里,怎么。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甲、乙两文中加粗的词。
①顾无可以死之                计____________
直不能屈                       股____________
③其一坐于前                   犬____________
④一狼其中                       洞____________
(2)与“吹豕之法吹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负之
B.不疾也
C.刀劈狼首
D.可为师矣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
遂割破狼爪下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乙文中的狼相比,你觉得甲文中的狼缺少点儿什么?请结合相关情节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