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问题。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问题。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问题。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粗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   )
②月色入(   )
下如积水空明(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美 甚矣,汝不惠
B.是:实欲界之仙都 问今何世
C.与: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D.寻:张怀民 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
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4.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 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知之为(        )知之(2)是(       )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粗的文字。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问题。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其姓字(详细)
B、每有意(体会、领会)
C、在必醉(期望)
D、其言兹若人之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作答。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①伛偻提携(      )
②颓然其间者(     )
③醒能以文者(     )
2.翻译下面句子。
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描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全文,选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本文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B.选文第二段使用了衬托手法: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
C.全文在写作上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D.“散中有整、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是本文句式的特点。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盂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空乏: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      便扶向路,处处
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舜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D.人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_______
②东面而行,不见水端:           端 :_______      
③吾见笑于大方之家长:           长 :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闻百,以为莫己若。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5.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