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庄子刺虎 |
答案
1.①禁止,阻止 ②刚刚,才,正 ③对的,正确的 2.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而***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死双虎的功劳。 3.道理:一个人要善于动脑,努力做事,才能一举两得;人和动物之间要和谐相处,相互依存,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充分利用对方矛盾,方能巧妙地互解敌人。(答对一点即可) 启示:我们应学习卞庄子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抓住机遇,果断行动,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 要( ),义: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甲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文)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②告之曰:“是③非君子之道。”曰:“请损④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⑤。”如知其非义,斯⑥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偷。②有人。③这。④减少。⑤停止。⑥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3)鞭数十( ) (4)驱之别院( ) (5)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 (6)或告之曰( ) (7)是非君子之道( ) (8)请损之(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魏武①尝过曹娥②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③”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④’。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⑤三十里。” 【注】①魏武:即魏武帝曹操。②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最后也投江而死。当地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写碑文,这就是曹娥碑。汉末蔡邕又在碑背上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③齑臼:捣制细末状腌菜的器具。④辤:“辤”字是“辞”的异体字。⑤觉:通“较”,相差,相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魏武尝过曹娥碑下_________ ②题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魏武谓修曰_______________ ④待我思之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此短文后,你觉得曹操和杨修两人,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短文写出你对其中一人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