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

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无与为乐者(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处志      大道行也
B.相与步中庭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水面者
C.不足外人道也   中轩敞者
D.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日期和原因。
B.第②句表明作者与张怀民是好朋友。
C.第③句写照了承天寺澄澈清幽的环境。
D.第⑤⑥⑦句流露了遭贬后复杂的心境。
答案
1.①考虑,想到。②只是(只,只不过)
2.B
3.庭院里像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藻、荇纵横交错着,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C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节选自《后汉书·范式》)
【注释】①白:告诉。②乖违:做事不合情理。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义项,为句中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乃共期日(   )
A.约定 
B.战胜 
C.克制 
D.能够
②尔何敢信之邪(   )
A.详细 
B.确实 
C.清楚 
D.审察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是这样,我应当为你准备好酒。
B.你这样的话,我应当为你们准备好酒。
C.你这样的话,我应当为你准备好酒。
D.如果是这样,我应当为你们准备好酒。
3.“范式”是个怎样的人?从“元伯”那里你可以学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桃花源记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卞庄子刺虎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刘禹锡《陋室铭》)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
要(   ),义: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