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①母,

文言文阅读。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①母,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节选自《后汉书·范式》)
【注释】①白:告诉。②乖违:做事不合情理。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义项,为句中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乃共期日(   )
A.约定 
B.战胜 
C.克制 
D.能够
②尔何敢信之邪(   )
A.详细 
B.确实 
C.清楚 
D.审察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是这样,我应当为你准备好酒。
B.你这样的话,我应当为你们准备好酒。
C.你这样的话,我应当为你准备好酒。
D.如果是这样,我应当为你们准备好酒。
3.“范式”是个怎样的人?从“元伯”那里你可以学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A ②B
2.D
3.范式是个诚信之人。可学元伯重友情的品质。(关键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桃花源记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卞庄子刺虎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刘禹锡《陋室铭》)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
要(   ),义: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甲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⑤。”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偷。②有人。③这。④减少。⑤停止。⑥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常于土墙凹凸处(   )
(2)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
(3)数十(   )
(4)驱别院(   )
(5)今有人日其邻之鸡者(   )
(6)告之曰(   )
(7)非君子之道(   )
(8)请之(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