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记》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

《竹溪记》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竹溪记》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随便的样子)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孤单的样子),孑孑然,有似乎偃蹇(骄傲)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1)作者的舅舅在言谈中表露他爱竹子的原因是什么?而作者认为舅舅爱竹子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话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的舅舅与上文作者周敦颐在志趣上有何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舅舅认为自己爱竹是因为竹子价廉物美,不用多费劳力。而作者认为舅舅爱竹的根本原因是他鄙视世俗,高洁傲岸。(意对即可)
(2)不流于世俗,都有高尚的节操。(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买者(             )
     ②先自其足(             )      
     ③归取之(             )  
     ④宁信(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B.学而时习
C.辍耕垄上
D.久,目似瞑,意暇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句。
     ① 吾忘持度。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不试之以足?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的郑国人,往返集市的结果是徒劳无功、“不得履”,在现实生活中的此类人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句中划线词与“春冬时”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辍耕垄上
B、君将哀而生
C、咨臣以当世
D、事无大小,悉以咨
 2、解释上文加粗的词。
      ①曦_____________
      ②奔_____________
      ③漱_____________
      ④属_____________
3、作者描绘三峡风光,不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而是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合理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你认为最具美感的一个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成最美丽的画面,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执策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其道       不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        今闻无罪,二世***之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B、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看见。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见解: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B、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指出千里马对伯乐的作用,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导出全文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C、课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愚蠢、荒唐的形象。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香远清(更)/ 斟酌损(增加)
B、李唐来(自从)/ 非亭午夜分(在)
C、菊爱(助词,无义)/ 君病在肌肤(的)
D、陶后有闻(少)/ 芳草美(鲜嫩)
2、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中、地上各种草木所开的花,可爱的很繁杂。
B、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浸洗过,但是并不显得妖气。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是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走近去玩弄它。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菊和牡丹分别作反衬和正补,直接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因而美名远场。
C、文中两个“独”字既表现出作者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又表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D、最后一句写爱牡丹的人很多而爱莲的人少,说明当时牡丹的珍贵。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故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心也(                 )
(3)呼尔而之(                 )
(4)万钟于我何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本文作者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一则道理论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