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乙文]蕃(陈蕃)年十五
题型:贵州省竞赛题难度:来源:
[甲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乙文]蕃(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薜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勤知其有清世(使社会澄清)志,甚奇之。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 ) (2)饮于河、渭( ) (3)尝闲处一室 ( ) (4)安事一室乎?(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夸父敢于逐日,表现了他无比英勇的气概,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同意陈蕃的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指出夸父与陈蕃两人性格上的相似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跑 (2)黄河 (3)曾经 (4)难道,怎么。 2、(1)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2)你怎么不洒水、扫地,以招待宾客呢? 3、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不同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胸怀大志,就不能打扫一下自己的住处? 5、《陈蕃立志》,胸怀大志,非惟常人或好高骛远。 |
举一反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 A.可爱者甚蕃( )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C.陶后鲜有闻(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翻译文言语句。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指出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 ] |
A、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人恒过∕国恒亡 D、发于声∕舜发于畎亩之中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 |
A、曾益其所不能。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 |
A、百里奚举于市(市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阻塞,不顺畅)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国外)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判断动词) 4、对选文第三自然段内容要点概括正确的是 |
[ ] |
A、人只有处于困境才能有所作为,国才没有忧患。 B、人若处于困境,国处于忧患,就一定要灭亡。 C、人若经常处于困境,就无法发挥才能;国无忧患则往往会遭到灭亡。 D、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会遭到灭亡。 |
终不知车 |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 “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文中划线的字的意义。 ①败( ) ②然( ) ③固( ) ④效( ) 2、越人大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寇兵侵其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峡 |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辨析划线词义: (1)绝 ①绝巘多生怪柏( ) ②哀转久绝( ) (2)其 ①飞漱其间( ) ②其间千二百里( ) (3)自 ①自非亭午夜分( )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 (4)三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 ) ②猿鸣三声泪沾裳(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三峡》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__________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词语。 (1)可以有得。 得:______________ (2)其义自见。 见:______________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