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晏子仆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指车夫)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
题型:黑龙江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理解。 |
晏子仆御 |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指车夫)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1.文章通过晏子的车夫由傲慢转变为谦逊的故事,阐明了“满招损,______”的道理,发人深省。 2.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车夫的妻子“从门间窥”时,映入她眼帘的是两个形象:她做车夫的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贵为齐相的晏子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解释不适当的一项是: |
[ ] |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偷看) B.其夫为相御(相国,宰相) C.拥大盖,策驷马(鞭子) D.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4.下面句中的“御”字 ,意义和“其夫为相御”中的“御”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B.乃为人仆御 C.御以实对 D.晏子仆御 5.下列加横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其妻请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C.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其客意少舒 6.解释下面句中的“其”字。 (1)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 (2)其夫为相御( ) (3)其妻请去( ) |
答案
1.谦受益 2.“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C 4.B 5.C 6.(1)晏子 (2)她(御之妻) (3)车夫 |
举一反三
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上文选自《 》,作者 ,著名的文学家,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8篇,合称为《 》。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水尤清冽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斗折蛇行 佁然不动 3、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假如你是生活在小石潭里的一条鱼,你赖以生存的小石潭的水质已被污染,你的许多同伴已因此患病,请你写下你现在的感受。 答:目的: 感受: 4、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 5、作者在游小石潭时,心情发生了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如果你能与作者面对面,你打算对他说些什么? 答:原因: 你的话: |
三峡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 ②亭午夜分( ) ③或王命急宣( )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句中描绘色彩的词语有 、 、清;本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有内在的对应关系,以“回清”写出 的动态,以“倒影”写出 的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你联想到了哪个古人?哪两句古诗? 4、按要求填写相关语句。 (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 (2)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 (3)表现山河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 (4)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什么? |
阅览室书架 |
游恒山记 |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无攀跻劳 还过岳殿东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阅览室书架 |
湖心亭看雪 |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余拿③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⑥,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⑦!”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⑧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⑨喃喃曰:“莫说相公⑩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②〔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③〔拿〕撑,划。④〔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鸟兽的细毛。⑤〔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⑥〔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⑦〔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⑨〔舟子〕船夫。⑩〔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文末舟子所说的“相公”是指 ,“痴似相公者”是指 。 2、用现在的话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4、作者是怎样描绘湖中雪景的?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全文最后一句话(舟子的话)的理解。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降大任于是人:( ) (2)苦其心志:( ) (3)人恒过:( ) (4)发于声,而后喻: ( )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现代汉语中该词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 ]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择下列句子的正确译文。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 |
A、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使他(不断)增长才干。 B、因此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缺乏的才能。 C、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动了心,忍住了性子,增长了才干。 D、所以惊动他的心,使他学会忍耐,(这样)只能使他没有才干。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 ] |
A、出国打仗如果没有抵抗国外敌人的猛将,那个国家常会灭亡。 B、在国外,如果没有抵抗敌人的猛将,那个国家常会灭亡。 C、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就时时有灭亡的危险。 D、出兵打仗,敌人的国家就一定会灭亡。 4、用文中的语句或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5、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