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飞机黑匣子①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飞机黑匣子①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飞机黑匣子
①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截止2014年4月11日报道,搜寻马航MH370的工作仍在继续。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②其实黑匣子______________。它之所以采用桔红色,主要为了与周围地形地貌颜色相区别,便于寻找。它是用特殊坚实材料制成的流线型集装箱。 黑匣子这种机上信息存储器,即磁带记录机,它记录下飞行中的重要参数,例如,飞机相对地面状态、速度、高度、航向、航速、燃料等等。依照这些参数,就可以 很容易标绘出航迹。信息随录随洗,但保留飞机失事前数小时的飞行信息。
③除了桔红色外表外,为了更容易找到它,黑匣子还装有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直能自动、定时向外发射一定的无线电信号,便于专用的接收机接收。
④黑匣子外壳十分坚固,表面覆涂隔热材料。它能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3.4公斤重的物体长达5分钟的撞击;能承受一件230公斤的重物从3米高度砸下的冲击;能经受起火爆炸,并能在1100℃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30天。
⑤为了保证黑匣子能正常工作,与所有航空航天设计一样,它在工作程序和故障考虑上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这点好比进入银行金库的规章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万无一失。
⑥例如黑匣子的电源供给很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黑匣子所需的直流电由飞机的发电系统供给。这种发电机是交直流变换机,将发出的交流电直接由直流电机交换成直流电。而一旦发电机出故障时,立即自动切换成由蓄电池供电,提供所需的电压。
⑦又如黑匣子的工作开关一般在飞机发动前应接通,但即使驾驶员忘记了也无妨。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到一定速度后,起落架自动收回,黑匣子的工作开关因起落架支柱的压力而自动接通。
⑧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 成。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 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小题1:感知全文,你觉得人们主要凭借什么寻找黑匣子?(2分)
小题2:请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组织一句话,填在文中横线上,使上下文语意连贯。(1分)
小题3:细读选文第②段,为“黑匣子”下定义(不超过18个字)。(2分)
小题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若改成“能在温度很高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许多天”不如原文好,为什么?(3分)
小题5:读文章要善于看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细读⑤⑥⑦三个自然段,说说三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3分)
小题6:读罢全文,概括谈谈你对黑匣子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2分)
答案

小题1:桔红色的外表(1分)无线电信号(或无线电信标)。
小题2:并非黑色,而是桔红色(符合题意即可)。
小题3:记录飞机飞行中重要参数的信息存储器。评分说明:答出“重要参数”、“信息存储器”两个要点每点1分,表述1分(标准同2),若超出规定字数扣1 分。
小题4:原文使用精确的数字(或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外壳坚固”的特征:改后说明笼统、模糊。
小题5:⑤与⑥⑦是总分关系,⑥⑦是并列关系,这样安排可以条理清晰地说明黑匣子的“自保性”和“互保性”。
小题6:答案:(略)。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外表”“ 信号”特征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在说明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这里连接合理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小题4:
试题分析: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这里使用精确的数字,具体说明“外壳坚固”的特征:改后说明笼统、模糊。
小题5:
试题分析:说明文解说事物要言之有序,说明顺序的考查是说明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此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的把握能力,⑤与⑥⑦是总分关系,⑥⑦是并列关系,这样安排可以条理清晰地说明黑匣子的“自保性”和“互保性”。
小题6:
试题分析:此题系开放性试题,可从外壳颜色、特征、用途、工作程序、发展前景等角度谈,表述应简明。
举一反三
阅读《落日的幻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小题1: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B.描写C.议论D.抒情
小题2: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小题3:选段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小题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②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在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③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④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
小题1:综观选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                                                          
小题2:第②自然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有人会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特别是在夏季。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年7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
小题1: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海上暴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答:                                                                        
小题2:第②自然段除列数字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钱理群
①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②要读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
③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喝“酸酒”、吃“烂肉”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要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④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⑤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它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⑥经典的阅读,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⑦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选自《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有删改)
小题1:阅读经典需要哪些方法?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2分)
小题2:文章画线句中的“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众所周知,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为自身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生存不仅需要能量,N、P等营养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②植物有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得到水和矿物质元素。所以肥沃土壤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但是植物没有脚,不能走也不能跳。种子落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安家,听天由命。运气好,就能得到生存的机会;运气不好,落到了贫瘠的土壤上,就只能在生死线上挣扎……
③面对惨淡的命运,有些植物选择了放弃、死亡,而有些则进化出捕虫结构。捕虫吃肉成了他们营养的又一个来源。
④有研究显示,食虫植物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捕虫方式,有的类型简单实用,有的精巧别致,他们的结构、机制复杂程序不尽相同,但对各自的捕虫需要说都是有效的。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选自《科学》2013年第3期)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第④段加点的“八仙过海”一词有何表达效果?(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