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2分)①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已经在美国诞生。科学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人造儿”)。这项具有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2分)①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已经在美国诞生。科学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人造儿”)。这项具有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2分)
①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已经在美国诞生。科学家将它命名为“辛西娅”(“人造儿”)。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通过“进化”来完成。
②这项研究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主持,历时十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先用4种化学物质制造出一种支原体基因,再把山羊支原体内部挖空并剔除其中的遗传物质,然后向里注入合成的人工基因组,最后新的支原体细胞开始自我繁殖,成为人造生命。“辛西娅”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③人造生命的研究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论。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对此,克雷格·文特尔表示:“当这些生命被创造出来时,它们将非常脆弱。让它们在实验室里存活一个小时将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如果说它们会走出实验室,甚至主宰我们,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④其实,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制造出的一些生命物质,只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还远不是生命。那么,怎样才算是生命?科学家认为生命至少要具备3个特征:第一,生命必须有一个像容器一样的载体,如细胞的细胞膜、人的身体等;第二,生命能进行新陈代谢,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跟环境做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第三,生命具有可以被储存和复制的化学指令,这些指令控制着生命活动,并且能复制遗传。
⑤不过,科学家们还是宣称他们已经做好创造人造生命的一切准备工作。此项实验一旦取得成功,它将开辟人类生命工程的新纪元。      (本文有删改)
小题1:“辛西娅”是通过哪几个步骤被创造出来的,请简述。(3分)
小题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在试图缩短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创立自己的生物起源版本。
小题3:请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至少”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小题4:近年来,随着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等飞速发展,“人造生命”也引发的有关伦理道德和人类存在的危机争论。你支持“人造生命”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制造出一种支原体基因,再挖空山羊支原体并剔除其中的遗传物质,然后注入合成的人工基因组,最后新的支原体细胞开始自我繁殖。
小题2:举例子,举了有的科学家质疑人造生命影响人类进化的例子,具体充分说明了人造生命体的研究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议。
小题3:“至少”说明了作为生命体最少需要具备三个特征,删去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支持:人造生命,可以解决未来食品短缺、能源危机的问题;
不支持:人造生命技术如果用于制造生物武器,那将是一次人类的大灾难;这种不遵守生命进化自然规则的人造生命,极有可能摧毁自然界中的所有粮食作物,甚至摧毁人类自身。
中立态度:人造生命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祸害人类。因此,不能笼统地反对,应把它导向造福人类的正确方向。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二段,把步骤写出来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来证明人造生命的研究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论。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可以支持,也可以不支持,也可中立,但必须言之有理。
举一反三
阅读《未来的第五大洋》,完成后面小题。(6分)
未来的第五大洋
——东非大裂谷
2006年11 月2日,来自英、美、埃塞俄比亚的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观测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非洲大陆将被一分为二,中间将会出现新的大洋,即是继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后的第五大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原来,这里就是纵贯非洲东部、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
从卫星上看,东非大裂谷像一个巨大的“之”字形,从北向南延伸,总长度达到6500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六分之一。中途分岔为东西两支,后又汇合。分叉的中间包围着是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大裂谷的东支是主裂谷,北起西亚的约旦谷地,然后经过红海进入非洲北部,由埃塞俄比亚向南一直延伸到肯尼亚、坦桑尼亚,其大部分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最后到达赞比亚河河口入印度洋。西支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穿行,规模较小,长约1700多公里。
实际上,东非大裂谷并不只是局限于东非范围之内,而是地跨中东与东非,所以人们将其称“非洲-阿拉伯大裂谷系统”。
虽然东非大裂谷十分狭长,但它的总面积也大得惊人,总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整个非洲面积的六分之一。这里海拔很高,在2 000多米以上,主要为东非高原,但是裂谷底部却是平坦的平原,两侧的陡崖峭壁高达几百米至2000米,犹如刀削斧劈一般。如果亲身走进这里,你会很难发现这是一条裂谷带,因为通常来说,峡谷的断面应该都是“V”字形,而东非大裂谷的底部几乎是“U”字形的,也就是说,裂谷的规模较大,底部很宽,两侧是陡崖峭壁,平均宽度为48~65公里,最宽处达200 公里以上,只有从高空才能发现它的整体轮廓。
很多人或许以为,既然是裂谷,应该就是幽暗、深邃、环境恶劣的,其实恰恰相反,在东非大裂谷算得上是非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有山有水,还有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
这里湖泊众多,约30多个,仿佛一串宝石项链,从北往南连续分布。其中,著名的坦噶尼喀湖,由于它南北长度超过670千米,而东西宽度只有40—80千米,长宽相差悬殊,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除此之外,它还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这里的平均水深1130米,最深处1470米。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些特殊的“湖泊”—— “熔岩湖”,其实它只不过是火山口而已,由于东非大裂谷所处地带地壳运动强烈,火山众多,频繁的、连续的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溢出的熔岩在火山口洼地内保持液态,就像一个沸腾的“湖泊”一样,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尼拉贡戈火山,自从1884年以来,它已经至少喷发过20次,所以,尼拉贡戈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最危险的火山之一。
但是,并非所有的火山都是危险的。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脉,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它原本也是一座火山,山顶山还保留有一个直径约为2公里的火山口,只是历史上没有乞力马扎罗山火山爆发的记录,据当地居民的传说,最近一次爆发大约在距今150至200年以前。如今,这座山峰形成了一座奇特的风景,因为它位于赤道附近,日照充足,但由于它的海拔在5800多米,使得它“一山有四季”,山顶都被冰雪终年覆盖,如果你是一位登山爱好者,登山的一路上便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气候条件,实在是令人惊奇。
东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峡谷都是河流冲刷而成的,可是东非大裂谷这么宽根本不会是河流作用的结果,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是大陆扩张的结果。大约在10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但抬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地壳中的脆弱部分会发生扩张,从而断陷而成为裂谷带。这一作用至今仍在不断进行着。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结果,东非大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为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东非大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而且,肯尼亚的测量机构在东非大裂谷地区进行测量后推断:东非大裂谷的谷底一直在以每年1~2mm的速度下沉。因此,未来的第五大洋将逐渐形成。(文/马志飞,2014年5月16日 科学网)
小题1: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2分)
小题2: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分为东西两支,地跨中东与东非。
B.东非大裂谷的裂谷规模较大,底部几乎呈“U”字形,而且很平坦。
C.乞力马扎罗山经过火山爆发以后“一山有四季”,成为东非大裂谷的一道亮丽风景。
D.大陆不断扩张,谷底不断下沉,一旦使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东非大裂谷就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洋了。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谈谈未来的第五大洋将怎样形成。(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黑匣子》,完成后面的题。(12分)
黑匣子
马航MH-370航班失去联系很多天了,各国救援船只现在都在客机可能坠落的海域进行搜索,但马航波音777客机仍杳无音讯。马航航班失联事件,再次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实在太落伍。业者建议,黑匣子的数据,应该实时传回地面,这样无需在出现事故之后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寻找。
所谓黑匣子,就是一种飞行数据记录仪。黑匣子的外壳坚实,为长方体,约等于四、五块砖头垒在一起一般大。黑匣子被漆成明亮的桔红色,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件,都使得事故调查员们可以在飞机失事后很快地找到记录仪,特别是当飞机坠落在水上时。为了承受飞机坠毁时的猛烈撞击和高温烈焰,黑匣子的外壳具有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耐热防冲击保护材料。根据欧洲的标准,黑匣子必须能够抵受2.25吨的撞击力,在1100℃高温下10小时仍不会受损。即便飞机已完全损坏,黑匣子里的记录数据也能完好保存。
“黑匣子”是一位墨尔本工程师在1958年发明的。1908年,美国发生了第一起军用飞机事故。此后,随着飞行事故不断发生,需要有一种追忆事故发生过程原因的仪器。二战期间,飞行记录装备仪器在军用飞机上应用,后来又用到民航飞机上。飞行记录仪之所以被称为“黑匣子”可追溯到1954年,当时飞机内所有的电子仪器都是放置在大小、形状都统一的黑色方盒里。
大多数的飞机上安装的黑匣子有两种。一是称为飞机数据记录器的黑匣子,专门记录飞行中的各种数据,如飞行的时间、速度、高度、飞机舵面的偏度、发动机的转速、温度等,共有30多种数据,并可累计记录25小时。起飞前,只要打开黑匣子的开关,飞行时上述的种种数据都将收入黑匣子内。一旦出现空难,整个事故过程中的飞行参数就能从黑匣子中找到,人们便可知道飞机失事的原因。另一种称为飞行员语言记录器的黑匣子,就像录音机一样,它通过安放在驾驶舱及座舱内的扬声器,录下飞行员与飞行员之间以及座舱内乘客、劫机者与空中小姐的讲话声,它记录的时间约为2个小时,录完后,会自动倒带从头录起,若发生空难,之前的两个小时会被完整保留,并持续发出讯号,直到断电为止。
小题1:选文开头由马航航班失联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给“黑匣子”下一个定义。(2分)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黑匣子外壳坚实,为长方体,等于四、五块砖头垒在一起一般大。
小题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根据欧洲的标准,黑匣子必须能够抵受2.25吨的撞击力,在1100℃高温下10小时仍不会受损。
小题5:时至今日,历时两个月的搜索,失联的马航MH-370航班黑匣子仍未找到,从中可以暴露出现在大多数航空公司使用的黑匣子存在着一些弊端,请结合内容说说这些黑匣子在使用上还存在什么问题?(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问题。(13分)
飞机黑匣子
①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截止2014年4月11日报道,搜寻马航MH370的工作仍在继续。现代民航客机尽管采用大量新技术,采取许多安全防范措施,但意外坠机事件仍在所难免。一旦发生空难,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黑匣子,从中分析事故原因。
②其实黑匣子______________。它之所以采用桔红色,主要为了与周围地形地貌颜色相区别,便于寻找。它是用特殊坚实材料制成的流线型集装箱。 黑匣子这种机上信息存储器,即磁带记录机,它记录下飞行中的重要参数,例如,飞机相对地面状态、速度、高度、航向、航速、燃料等等。依照这些参数,就可以 很容易标绘出航迹。信息随录随洗,但保留飞机失事前数小时的飞行信息。
③除了桔红色外表外,为了更容易找到它,黑匣子还装有无线电信标,这种装直能自动、定时向外发射一定的无线电信号,便于专用的接收机接收。
④黑匣子外壳十分坚固,表面覆涂隔热材料。它能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3.4公斤重的物体长达5分钟的撞击;能承受一件230公斤的重物从3米高度砸下的冲击;能经受起火爆炸,并能在1100℃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30天。
⑤为了保证黑匣子能正常工作,与所有航空航天设计一样,它在工作程序和故障考虑上有很高的“自保性”和“互保性”。这点好比进入银行金库的规章制度一样,目的是为了万无一失。
⑥例如黑匣子的电源供给很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黑匣子所需的直流电由飞机的发电系统供给。这种发电机是交直流变换机,将发出的交流电直接由直流电机交换成直流电。而一旦发电机出故障时,立即自动切换成由蓄电池供电,提供所需的电压。
⑦又如黑匣子的工作开关一般在飞机发动前应接通,但即使驾驶员忘记了也无妨。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到一定速度后,起落架自动收回,黑匣子的工作开关因起落架支柱的压力而自动接通。
⑧目前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这个电子装置被装在一个保护匣内,它由采集数据的接口卡片、存储器和把信息编入存储器的程序三个主要部分组 成。它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当一出现不正常时,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 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小题1:感知全文,你觉得人们主要凭借什么寻找黑匣子?(2分)
小题2:请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组织一句话,填在文中横线上,使上下文语意连贯。(1分)
小题3:细读选文第②段,为“黑匣子”下定义(不超过18个字)。(2分)
小题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若改成“能在温度很高的烈火中烧半小时;能在3米深的水中浸泡许多天”不如原文好,为什么?(3分)
小题5:读文章要善于看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细读⑤⑥⑦三个自然段,说说三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3分)
小题6:读罢全文,概括谈谈你对黑匣子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落日的幻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小题1: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B.描写C.议论D.抒情
小题2: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B.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C.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D.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小题3:选段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形象生动,富于美感B.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C.华丽多彩,粗犷豪放D.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小题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①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②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在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③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④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
小题1:综观选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                                                          
小题2:第②自然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