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有关扬州双博馆的介绍,完成题目。(11分)扬州双博馆位于扬州新城西区,自然风光迷人的人工湖西测,与扬州国际展览中心隔湖相望。馆内藏品丰富、门类齐全、地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有关扬州双博馆的介绍,完成题目。(11分) 扬州双博馆位于扬州新城西区,自然风光迷人的人工湖西测,与扬州国际展览中心隔湖相望。馆内藏品丰富、门类齐全、地方特色鲜明,尤以两汉、明清文物著称。现馆藏文物3万余件。有汉代漆器、玉器、铜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清代书画等,其中霁蓝釉白龙梅瓶是元代文物,价值连城。每到周末,双博馆内游人如织。 小题1:星期天,你想和同学去双博馆参观,妈妈要你在家复习功课,你怎么和妈妈说?(3分 小题2:如果以“双博馆内游人如织”做下联,请你用扬州某景点名称开头对一个上联。(3分) 上联: 下联:双博馆内游人如织 小题3:一个好的博物馆就是一部好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16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其小说《格列佛游记》中就曾数次提到中国,你知道小说提到了中国的哪些方面吗?请至少写两点。(2分) 小题4:上面划线句子使用了那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
答案
小题1:称呼语1分,理由合理充分,语言委婉得体流畅2分,共3分 示例:妈妈,这个星期天我完成学习任务后想和同学去双博馆看看,博物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妈妈您看行吗? 小题2:瘦西湖边绿柳似烟 平山堂前繁花似锦 (如个别字不对仗,适当扣1—2分,共3分) 小题3:中国人的书写自上而下;中国服装庄重大方;中国很久以前就有了印刷术;中国语言拼写困难。 小题4:列数字(1分),用数字具体准确地写出了双博馆内藏品丰富(2分,共3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称呼语,理由合理充分,语言委婉得体流畅,能够说服妈妈。 小题2: 试题分析: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根据对联特点要求写出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对小说《格列佛游记》熟读,尤其是关于中国的知识点,要识记。 小题4: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做重点识记。 说明文中常用的尝考查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 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 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7)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说明文写作和说明文分析中。这种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小题1:上文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是什么?(4分) 小题2:写出文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3分) 小题3:"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3分) |
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回答问题。 (1)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3)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4)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冰雹或者龙卷风。 小题1:选文中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小题2:对(3)(4)小节说明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 C.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 D.卷层云、高层云、积云、积雨云的演变过程。 | 小题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表示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 | 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一句意在 说明卷云的特点“很薄”。 | C.第(2)节的说明结构是先分后总。 |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是从形态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是从位置的角度说明积云的特点。 | 小题4:对第(2)小节的说明顺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主到次,从少到多。 | B.从高到低,从稀到密。 | C.从主到次,从稀到密。 | D.从高到低,从少到多。 |
|
(14分)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小题1: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中加点的“前者”、“后者”各指文中的什么内容?(2分) 小题5: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至少说出2种)?并各举一列。(3分) |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共13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小题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 拔地参天的神木 小题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4分) 句子: 赏析: 小题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小题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3分)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后面题目 解码汉字“行” ①汉字就像一台机器,能拆解成零件二三。解字好比侦探破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码汉字“行”。 ②“行”字本来的读音应该是háng,是个名词。从甲骨、金文所画的字形来看,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它的本义是道路,是四通八达的路。《诗经》上说“置彼周行(háng)”,“周行”就是通向西周京城的大道。《诗经》上还说“遵彼微行”,“微行”就是小路。 ③“行”的本义是道路,所以由“行”字构成的字也都和道路有关。如:“街”、“衢”这两个字,就都是道路的意思。 ④“行”字的本义是道路,道路自然就成了人多的地方。而路的两边也正是做买卖的好地方,所以有很多人聚在路的两边做交易,路旁的店铺也就称为“行”了。比如,银行就是路边存钱的地方,粮行就是路边卖粮食的地方,商行就是路边卖东西的地方。进而又引申出“行情”“行话”等词语。“行情”就是市面上商品的一般价格。“行话”就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用语。 ⑤路是人走的,所以从道路的“行”引申为“行走”的“行”,是很自然的事情。读音也变成了xíng,词性也变成了动词。 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行”字解码中即可见一斑! 小题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小题2:本文围绕汉字“行”,介绍了四方面的知识,请写出前两个方面。 (4分) (1) (2) (3)由“行”引申出的与“道路”相关的词义、词语。 (4)由“行”引申出的新词义、新读音、新词性。 小题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3分) 小题4: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照示例,自选一个你熟悉的汉字,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3分) 链接材料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节选自《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答: 小题6:汉字堪称我国第五大发明,是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是随着网络的运用,很多人提笔忘字,出现了母语的缺失现象。对此,2013年10月北京市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语文由150分增加至18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重庆市也出台了从2014年起,英语考试不含听力,时间调整为100分钟。请你概括我国重视教学的措施,并为 “失忘症”开个方子。(4分) 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