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完成题。(共10分)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 发布时间: 2012-12-06 | 作者:常丽君常丽君①银河系中有

阅读《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完成题。(共10分)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 发布时间: 2012-12-06 | 作者:常丽君常丽君①银河系中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完成题。(共10分)
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 发布时间: 2012-12-06 | 作者:常丽君
常丽君
①银河系中有许多和太阳类似的恒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类日恒星。由俄亥俄州大学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组成的小组正在以新的方式寻找着外星生命。在一次会议上,该小组报告了他们最新研究出来的初步结果:围绕着这些类日恒星公转的行星,可能比我们的地球更热,更加有活力。这些系统中类似地球的行星内部,温度超过地球25%,从地质学上来讲,它们会更活跃、更可能保留足够的液态水来支持生命,至少是微生物形式的生命。
②他们研究了8个大小、年龄、总体成分和太阳极为相似的类日恒星,检测了其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数量。放射性元素衰变是地热的重要来源,通过分析类日恒星中的钍、铀等元素,研究人员发现,其中7个所含的钍比太阳更多,这表明围绕它们公转的每颗行星也都可能含有更多的钍,意味着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温暖。 
③俄亥俄州大学博士生凯曼·安特伯恩说:“这8颗恒星中有一颗恒星所含的钍是太阳的2.5倍,围绕它公转的类似地球的行星内部所产生的热量可能要超过地球25%,如果证明了这些行星确实比以前认为的更温暖,那我们就能围绕这些恒星,有效地扩大宜居带。这个大学的一位副教授说,地核一开始就是热的,但它并非是唯一的热源。与这种来自地核的热传导方式不同的是放射性元素如钍、铀等的衰变。这种衰变,是从地球形成时就开始了,没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就没有足够的热量来维持地球表面的海洋。
④地球上大量古生菌微生物可以不靠太阳能,而是直接靠地球深处的热量生存。地球上的大部分放射性衰变的热量来自铀,而那些富含钍的行星能提供更多热量,半衰期也更长,能维持更长的时间和更热的环境,这给了它们更多时间发展出生命。
(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①②段,说说科学家认为围绕类日恒星的行星能支持生命的理由是什么?(3分)
小题2:地球的热源来自哪里?(2分)
小题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5分)
【材料】
宇宙中天体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来计算,一光年大约是94.6千亿公里。目前已知到达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的距离为4.3光年,用目前最快的第三宇宙速度走一光年,至少需要2万多年的时间。地球有着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自身的体积和质量也适中,还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一切,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化过程。不过,人类也不会永远生活在地球的摇篮里,总有一天要离开地球,但这决不是几秒钟几分钟之后的事。
答案

小题1:温度超过地球的25%   有足够的液态水  含有更多的钍
小题2:来自地核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小题3:虽然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温暖,而且可能支持微生物形式的生命存在。但是天体间距离太远,即使这些行星比“太阳系更宜居”,也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和探索。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锁定第1、2两段,“围绕着这些类日恒星公转的行星,可能比我们的地球更热,更加有活力。这些系统中类似地球的行星内部,温度超过地球25%,从地质学上来讲,它们会更活跃、更可能保留足够的液态水来支持生命,至少是微生物形式的生命”、“通过分析类日恒星中的钍、铀等元素,研究人员发现,其中7个所含的钍比太阳更多,这表明围绕它们公转的每颗行星也都可能含有更多的钍,意味着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温暖”,即类日恒星的行星温度超过地球的25% 、有足够的液态水、含有更多的钍。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2:试题分析:文章第4段结尾说“没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就没有足够的热量来维持地球表面的海洋”,由此可见,地球的热源来自地核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3:试题分析:本文的题目是“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全文都在围绕这一题目展开说明,人类也不会永远生活在地球的摇篮里,总有一天要离开地球,但这决不是几秒钟几分钟之后的事,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温暖,而且可能支持微生物形式的生命存在,正因为天体间距离太远,即使这些行星比“太阳系更宜居”,也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和探索。
点评: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通常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文章实际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二)纳米技术与永磁体
①提到永磁体,你大概会觉得陌生,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一辆普通的汽车的电动座椅、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雨刮、空调器等几十个部位,都要使用到各种永磁电机、永磁电动器件和永磁声响器件,这些都离不开永磁体。
②永磁体是指能够长期保持吸引铁质物体的磁性材料。它们磁性的强弱取决于其最大磁能积,如果磁能积越大,那么实际应用需要的永磁体的体积将越小,用量和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③当前永磁体中磁性能最强、应用最广的是稀土永磁材料,主要为Nd-Fe-B系永磁体。
④Nd-Fe-B系永磁体,是1983年由日本和美国学者发明的具有最高磁能积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它的磁能积非常高。Nd-Fe-B永磁体的吸力可以达到自身的600倍,也就是说一块60千克的永磁体可以吸起重达36吨的集装箱。它被称作当代“永磁之王”,是目前磁性最高的永磁材料,也是综合性能最高的一种永磁材料。“永磁之王”的研制成功,使各种永磁器件实现了超小型化。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000cc汽车发动机上采用这种永磁体后,发动机重量减少近50%,体积也小了将近一半。                                                                                                                                                          
⑤在Nd-Fe-B稀土永磁制作的电机中添加极少量的镝和铽,就能够使电机中的磁铁变轻90%,它们是绿色能源产品的魔法配料。稀土元素镝和铽非常紧缺,世界上99%的镝和铽产自中国南方的广东、四川、江西等地。但开采过程却充满污染风险,用来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质可能会进入溪涧和河流,破坏稻田及渔场,污染水源,会引发极其恶劣的环境问题。严重缺乏稀土的日本和富产稀土但封存了本国稀土矿的美国等发达国家,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稀土,给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
⑥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对磁性要求越来越高。采用纳米技术来提高永磁体磁性是目前科学研究主攻方向。
⑦通过研究发现,只要在纳米尺度上将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复合在一起,就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制作出新型永磁体。这类磁体由于同时兼具了软磁材料的较高剩磁和永磁材料的较高矫顽力两大优势,新型永磁体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高磁能积,因而具有了超强的磁力。
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在积极研究用纳米技术制造一种被称为“纳米复合永磁体”的新型稀土永久磁铁。它是利用纳米技术将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相互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⑨根据理论推算,利用一片直径为12.5厘米的这种新型纳米复合永磁体,将足以吸起7吨重的卡车。新型永磁体的磁能积的大幅增加,将大大缩小永磁材料体积,可以使新兴的电动汽车更加小巧灵活,也可以使庞大的核磁共振扫描仪变成便携手提式,甚至可以使曾经难以想象的10兆瓦风力发电机成为可能,进而形成小到可以放进掌心,却可以为一艘小型邮轮提供动力的强力磁铁。
⑩不但如此,新型永磁体大量使用了廉价的铁元素,降低了稀土元素特别是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镝和铽的用量,减小实际使用的体积和质量,从而大幅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并有效提高了磁性能。这非常有助于减少世界各国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有助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原文有改动)
小题1:从文章内容看,为何新型永磁体会有超强的“磁力”呢?(3分)
小题2:“它被称作当代‘永磁之王’,是目前磁性最高的永磁材料,也是综合性能最高的一种永磁材料。”一句中“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小题3: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000cc汽车发动机上采用这种永磁体后,发动机重量减少近50%,体积也小了将近一半。”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严重缺乏稀土的日本、富产稀土但封存了本国稀土矿的美国等发达国家,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稀土,给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结合本文内容,请你为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2分)
动物的“性别反转”
①曾有“奇闻”报道:一些养鸭场原先生蛋挺好的母鸡,不知何故,羽毛逐渐变得光艳漂亮起来,而且还有“踩蛋”的本事,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公鸭。其实,这并不罕见,科学界把动物的这种变性现象,称之为“性别反转”。
②大家知道,鸡和鸭都是相当高等的雌雄异体动物,只有通过雌雄交配才能繁育后代。在自然的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是有一定比例的,这种比例是适合它们种群延续需要的。在人为的环境中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蛋鸭场,为了要蛋,只养母鸭。人为条件违背了鸭群的生态规律。这时,鸭群的固有规律就会起作用,以实现其种群的延续。正好,母鸭体内左侧有一个发达的卵巢(产蛋用的),右侧还有一个很不发达的雄性性腺。如果鸭群中有相当比例的公鸭,公鸭分泌的雄性荷尔蒙化学物质就会抑制母鸭体左侧性腺的发育;相反,当鸭群中缺少公鸭时,就没有足够的雄性荷尔蒙来抑制母鸭的这种性腺的发育,其中一些身强力壮的母鸭,体内的右侧性腺就会发育起来,产生大量的雄性荷尔蒙。于是,母鸭就不再产蛋,且羽毛逐渐变成公鸭的模样。
③鸡鸭是我们接触的动物,一旦发生这种性别反转比较容易觉察到。其实,性别反转、性别代偿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由于我们通常不接触不了解那些动物罢了。例如,红绸鱼,它们的变性本领特别强,也特别明显。
④红鲷(diào)鱼一般由十几条、几十条组成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只有一条雄鱼。雄鱼比雌鱼个体大,性勇猛。一旦这条雄鱼不幸死亡,或被捉走,群体中最强壮的一条雌鱼就会变态,变成一条地地道道的雄鱼。原来在雌性红鲷(diào)鱼的体内也存在着雄性基因。通常,这种雄性基因的开关被雌性激素封闭着。可是,如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不到雄性激素的信息刺激,那么,雌鱼的视觉就会发出信号,将原来封闭着的雄性基因的开关打开,从而分泌出一系列的雄性激素,使雌鱼变成雄鱼。那么,为什么只有一条体格健壮的雌鱼变成雄鱼呢?这也是红鲷(diào)鱼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体格健壮的雌鱼,从身体条件来说更接近于雄鱼,因此,它变成雄鱼的速度就比别的雌鱼快。有一条在抢先变成雄鱼了,那么,别的雌鱼也就用不着再变了。
⑤再有,我们大家可能都吃过鳝鱼丝、黄鳝段之类的佳肴,这黄鳝的变性情况更为普遍。即:从卵中孵出的小黄鳝,百分之百都是雌性。待这些小黄鳝发育成熟,产卵后,它体内的卵巢便逐渐转化为精巢,就变成了雄黄鳝。    (选自《语文报》)
小题1:结合第②节内容,给动物的“性别反转”下个定义。(3分)
小题2:文中按鸡鸭、红鲷鱼、黄鳝的先后顺序举例说明,说说这样安排的道理。(4分)
小题3:第④段中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4:请说说“红鲷鱼一般由十几条、几十条组成一个群体”句中“一般”的表达效果。(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无肺两栖动物(18分)
最近,科学家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发现了奇异的两栖动物新物种——无肺螈成体。它们的体形看起来很像巨型蠕虫或是蛇类,体长可达70厘米,没有鼻孔,没有肺,也没有腿,主要生活于水中,依靠皮肤呼吸氧气。此外,科学家在厄瓜多尔西部进行科学考察时也发现了一种新的无肺螈。
  有趣的是,前两年新加坡生物学家还重新发现了一种体内没有肺的蛙,这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无肺的蛙。起初,科学家并不相信这种蛙会没有肺,但经过仔细解剖检查分析后,他们也不由得目瞪口呆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在无肺蛙的体内,科学家发现了正常的胃、脾和肝脏,但在肺的位置却只有反常的软骨组织。
  虽然大多数两栖动物是水陆两栖的,但仅仅在生活习性上的水陆两栖还并不能说明两栖动物的特点,因为还有一些高等脊椎动物也存在着这种习性。确切地说,两栖动物这一名称主要是指它们一生中包括水生生活的幼体阶段(蝌蚪,用鳃呼吸)与陆地生活的成体阶段(改为肺呼吸)等两个营不同生活方式的阶段。因此,在两栖动物的生活史上要经过“变态”这一过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成体没有肺的两栖动物呢?
  两栖动物是由水生生活的动物过渡到真正陆生生活的动物之间的一个类群,是脊椎动物中最先征服陆地环境的先驱。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两栖动物的从水登陆,只是初建了脊椎动物陆地生活的“滩头阵地”,它们对陆地生活的适应还不完善,尤其是有两个关键性问题它们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一是成体的肺不发达,呼吸机制主要由鼻瓣和口腔的动作将空气吞入(而不是吸入)肺内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皮肤呼吸的辅助,这就要求皮肤经常保持湿润,才能进行气体交换;另一个关键性问题是,繁殖时进行体外受精,必须产卵于水中,胚胎发育过程中没有羊膜,孵出的幼体营水中生活方式,经过一个变态阶段才能发育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体。这两方面矛盾的存在,使两栖动物没有抗御长期干旱的能力,不能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科学家发现,无肺蛙生活的溪流虽然位于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低地雨林地区,离赤道距离不远,然而水中却异常冰冷。因此,他们推测,在这样的水域中富含大量的氧气,而这种蛙体内没有肺,能够使其更好地沉入水中,从而更好地适应寒冷、湍急的河水。体内没有肺使这种蛙的身体变得扁平,因而可以增加其皮肤与外界的接触面积,有助于它们吸收氧气。两栖动物是冷血动物,自身需氧量非常少,只占相同体形哺乳动物的10%。不需要过多的氧气,导致它们很容易出现体型和器官的变化,因而失去肺这种呼吸器官。
为了保护这些十分稀有的珍奇两栖动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呼吁有关国家的政府谨慎开发这些地区的资源,以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选自2011年第15期《百科知识》)
小题1:“最近,科学家在南美洲的圭亚那发现了奇异的两栖动物新物种——无肺螈成体。”试说说无肺螈成体有什么奇异之处?(2分)
小题2:“它们的体形看起来很像巨型蠕虫或是蛇类,体长可达70厘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二段中加线词语“唯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4:“在两栖动物的生活史上要经过‘变态’这一过程”。试说说“‘变态’这一过程”具体指什么?(2分)
小题5:为什么会出现成体没有肺的两栖动物呢?(4分)
小题6:无肺蛙扁平的身体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7: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蚂蚁的本领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领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干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 “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思想,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     )、(    )、(     ),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    
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作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蚂蚁前赴后继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66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终于扑灭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40秒钟就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蚂蚁,这种有着8000万年历史的“资深”家伙,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小题1:第三自然段中空缺处应填写的三个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思考、谋算、筹划B.筹划、思考、谋算
C.谋算、思考、筹划D.思考、筹划、谋算
小题2:对文中下列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叉路口”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
B.“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真菌的本领”中的“约”表示“大概、估计”。
C.“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儿几乎都怕火”中的“几乎”表示“所有的”。
D.“它们只用了40秒钟就将火扑灭”中的“就”表示“所用的时间短”。
小题3: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4:本文在说明蚂蚁的惊人本领时,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具体表现的,请用四字词概括写出。(4分)  
(1) _______________    (2)______ _____
(3)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面对全球变暖  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
①近两年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②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
③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于4月初发布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报告草案说,如果在几十年中,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停留在一定水平,那么多数坏的影响都能避免。
⑤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⑥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把家中的单层窗户换成双层从长远来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冬天时双层窗户能避免家中一半的热量散失出去。
⑦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小看,也会浪费不少能源。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0%的电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
⑧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因为如果电器处于待机模式,就要白白耗费40%的电量。
⑩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例如,缩减开车次数,或是给轮胎打足气,别让发动机转速过高(即尽可能提前一刻换挡变速),及时清理车中杂物减轻车子载重等小措施,从而减少油耗。
其实,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账”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小题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文章第⑥~⑩段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题3: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                                                                  
小题4:据专家预测,当地球气温升高4℃时,北冰洋所有的冰盖消失,海平面随之上升12米……结合本文有关内容,发挥想象,谈谈人类那时将会面临哪些灾难。(3分)
答:                                                                  
小题5:作者认为,“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帐’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请联系日常生活,列举出2种文中没有提到的节能小点子。(2分)
答: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