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2分)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小题2: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小题1:A×B×C√D√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物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一些损失。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B、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说明方法根据说明方法的各种类型来判别,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该段的主要内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卧思:最好的思考方式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到了晚上卧而不眠闭目而思时,往往灵机一动,迎刃而解。美国长岛大学贝格尔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思考质量与思考时的身体姿势密切相关。人在平卧时思路最为广阔,推理最为清晰,思维最为活跃,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特别强。因此,卧思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人的思维可分为3种类型:睁眼思维、梦思维和临界思维(卧思)。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一致的,即通过人脑中大量神经细胞的纵横相接,形成广泛的信息联系,控制人们的思维、语言、记忆等种种行为,形成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思考,由此创建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但3种思维方式又有着显著的不同。睁眼思维虽然是主要的思维形式,但由于受到诸如声音、光线、气味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梦思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它是通往无意识境界的捷径,多呈现随机性,有时还近乎荒唐。而临界思维,即卧思,处在睁眼思维和梦思维的临界状态,游历于现实与理想之间,为敏感而又活跃的思维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神秘莫测的人脑真正成了精神之府、智慧之库。
卧思可以排除外界事物对人脑的综合干扰。脑研究专家指出,人脑每10秒钟可接受1000万个信息,其中400万个来自视觉,500万个来自皮肤,100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和味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少,精力异常集中,便于挖掘思维的潜力。
卧思保证了大脑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大脑耗氧量占全身供氧量的20%,耗糖量占全身的25%。这两者是维持大脑功能的能量来源,是进行思维的基本动力。有报告认为,静卧时脑血流量有增加的趋势,这时的大脑血液供应充足,营养充分,精神状态最佳,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最佳的物质基础。
卧思也有利于开发潜意识。科学家的研究证实,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有两种形式,一是快信息传导,另一种是慢信息传导。前者即所谓的“快突触传递”,特点是快,在1毫秒内完成信息的传递;后者被称之为“慢突触传递”,特点是慢,形成的思维可以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卧思时绝大多数脑细胞的电活动同步:同时放电,同时停止放电,快、慢信息传导都处于最佳状态。人所共知,正常的脑电活动是思维过程所必需的,而大多数细胞的共同运作可促使大脑的内在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思维的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卧思的灵感常常出现在片刻之间,所以需要尽快笔录,否则灵感将会失之交臂。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一生有近1/3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把握卧思这一思维机遇,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文/杨世诚,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卧思是最好的思考方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思可以排除外界事物对人脑的综合干扰。
B.卧思保证了大脑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C.卧思有利于开发潜意识。
D.卧思能帮助人获得灵感。
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卧思为敏感而又活跃的思维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随机性极强,是主要的思维形式。
B.卧思状态下,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少,精力容易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会增强。
C.静卧的姿态能使大脑血液供应充足,营养充分,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最佳的物质基础,所以卧思效果很好。
D.卧思时绝大多数脑细胞的电活动同步,快、慢信息传导都处于最佳状态,可促使大脑的内在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小题3:关于作者介绍“卧思”的目的,下面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让读者了解“卧思”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
B.让读者了解“卧思”并抓住“卧思”机遇有所创造。
C.让读者了解“卧思”与其他思维方式的不同。
D.让读者了解“卧思”包含的科学原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8分)
“无人侦察机”——纸鸢
①什么是间谍?刺探敌方消息的人被称为“间谍”。间谍不仅要搞到情报,最要紧的是能将情报传递出去。古代的邮驿、烽火台虽能传递情报,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间谍活动。为此,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明人何守法的《投笔肤谈》就有“封鸽代谍”的记载,利用鸽子来传递情报。但鸽子要驯养,一般间谍是不用的。于是,古人发明了不需驯养的“鸽子”——纸鸢,作为间谍情报传递工具。
②纸鸢是什么?就是大家会玩爱玩的风筝,“鹞子”“木鸢”“飞鸢”就是它的俗称了。
③纸鸢相当于最原始的“无人侦察机”,其造价极低。而在纸鸢出现之前,古人早就设计了一款“无人侦察机”——木鹊,这也许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木鹊无需空中加油就能飞行72小时,这是现代高科技的无人侦察机也无法做到的。可惜,这种技术早已失传。
④纸鸢发明于公元前的汉初,距今也有2000多年了,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韩信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原来当时列侯陈豨(xī)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⑤纸鸢,制作简单,控制方便,一经发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被叛军侯景围困在都城建邺(今南京)台城内的梁太子萧纲,便是用纸鸢传递情报搬来救兵,解了垓下之围的。
⑥纸鸢也相当有实用性,可以飞得高,即便被敌方发现,也奈何不了。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pī)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了联系。当时田悦虽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也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纸鸢飞得“高百余丈”,根本无法射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扬长而去”。
小题1:结合选文,请你说说纸鸢作为“无人侦察机”的独特之处有哪些?(4分)
答:                  
小题2: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说明了什么?(2分)
答:                  
小题3:选文第③段中“纸鸢相当于是最原始的无人侦察机”中的“相当于”一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旌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小题1:对这段文字的大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
B.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C.说明赵州桥的特点:结构巧,用料省,强度高,形式美。
D.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小题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4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题1:下面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四季景色变化,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这两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理。
C.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一些成语。
D.“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小题2:文中的划线句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①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②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③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④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就成了卷积云。⑤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⑥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⑦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⑧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⑨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⑩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⑪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小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段话紧紧抓住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四个说明对象,介绍了这几种云的形状、位置和出现时间。
B.卷云和卷积云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和高积云能带来雨雪。
C.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D.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摹状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小题2: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2分)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