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天宫一号”: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设计重量为8吨。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实际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天宫一号”: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设计重量为8吨。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实际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12分)
“天宫一号”:中国人未来的太空房间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设计重量为8吨。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之后,我国将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我国将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中国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对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焦维新教授说:“造船是为了建立空间站,建站是为了科学实验,这就是我国自主建立‘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原因。”飞船在太空飞行一般是在一周左右,它所能进行的科学实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时间上都是有限的。只有空间站可以长时间的在太空中运行。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各式各样的科学实验,还有进行太空产品的开发研制。
太空空间站的建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个宇宙飞船的组装对接而成的。“天宫一号”也是如此,我国在未来计划要发送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然后把这三个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组装对接,这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空间站。而要想实现飞船的对接,首先就需要有大型的火箭能够把重量很大的飞行器发送到太空中,还有就是需要具备人们长期在空间站生活的设施,以及解决火箭对接的问题。我国现在还没有实现飞船的空间交会对接功能。“神八”、“神九”宇宙飞船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而我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不仅是一次对接,还需要二次对接。在对接时,需要两个航天器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对速度要接近0,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两个航天器的速度都很快,就像是地面的两辆急速飞驰的跑车,要让它们的距离必须一直保持在1米左右,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我国目前研制的“天宫一号”采用的是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的生存条件,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天宫一号”里的配套设施一般必须包括氧气呼吸装置,废气吸收装置,防止空间的辐射照射装置以及宇航员长期生活具备的各种条件。其中产生动力的推力舱、生活舱、接口等都是空间站上比较重要的装置。若要在“天宫一号”里工作和生活,还要考虑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的发生。其中包括氧气装置故障,或控制陀螺失灵,甚至连厕所不能用都能称为是大问题。所以在建造时需要考虑到各种紧急应急措施。
“天宫一号”只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起步,今后我们会慢慢建设大型的空间实验站,预计大体要花上一二十年的时间,等到2020年预计我国的空间站就可以逐步完成了。
小题1:本文主要介绍了“天宫一号”的哪些方面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第二段“飞船在太空飞行一般是在一周左右,它所能进行的科学实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时间上都是有限的”一句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3:说说文中划横线处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分)
材料一:“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材料二: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材料三: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
答案

小题1:建造原因、与飞船交会对接、结构、配套设施等。
小题1:不能。去掉之后不符合飞船在太空飞行的时间长短规律,显得比较绝对。这样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小题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天宫一号”在交会对接中难度之大。
小题1:(1)天宫一号、二号、三号是太空实验室,将陆续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实验。(2)太空实验室可以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3)太空生命科学试验是多领域的,包括植物育种、发明新药,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本文主要介绍了“天宫一号”的哪些方面内容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大体可用如下方法:方法+特征,在分析特征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句。
小题1: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链接材料的来探究发现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
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级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我国古代建筑是如何以“柔”的办量来抗震的呢?
③其一,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而西方数千年间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但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不仅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而且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
③其二,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拱、榫卯:抗震的关键。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积,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⑤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粱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物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丝笪盔堂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⑥鸢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同时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这也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⑦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其他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都为古建筑抗震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裁,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再如在高大楼阁的暗层中设置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这些既令我们惊奇,也令我们自豪。
小题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建筑版太极拳”?(2分)
小题2:请简单概括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良好抗震作用的原因。(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③段中划线的“相当的”能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说明文片断,完成后面题目。(4分)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钦涧”。
小题1: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概括这段话的中心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介绍赵州桥时,分别引用了张嘉贞,张鷟的赞语,它们各说明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9分)
熊胆的悲剧
刘 夙
⑴即使你不是一个动物权利保护主义者,当你听到在中国有几千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被关在狭窄的笼子里几乎不能动弹,它们的肚子上被活活割开一个口子,被人用金属管子捅进去,而它们因此痛不欲生的时候,你多少也会感到于心不忍吧?
⑵为什么这些黑熊会受到这样的虐待?因为人们想获取它们的胆汁。但是如果把熊***死,一次只能取得一点点胆汁,于是便有“天才”想到可以用“取卵不***鸡”的办法获取熊胆汁,也就是把一根导管伸到活熊的胆管内,一旦分泌出胆汁就把它导引出来。
⑶动物的胆到底有什么药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么说的:“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病。”简单地说,就是中医认为眼睛和肝、胆有密切的关系,肝胆有问题,眼睛也会有问题;而根据“吃啥补啥”的法象药理,吃胆就可以补胆,补了胆,眼睛的病自然也就好了,所以各种胆都可以明目。
⑷动物的胆又被认为具有“苦寒”的性味,而苦寒之药常常是用来“降火”的,“火症”里面有一大类叫做“肝火”,既然是肝的“火”,用胆来治当然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胆又有了清热的功能。
⑸在过去,除了熊胆之外,猪胆、牛胆、蛇胆和青鱼胆也常常使用,它们与熊胆合称“五胆”。熊胆在后来之所以一下子受到狂热的追捧,而另外四胆中除蛇胆之外却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全在于现代医学的一个发现。
⑹现代医学发现:胆汁的一大功能是把肝脏中的一些脂溶性排泄物——主要是胆红素和胆固醇——带离肝脏。在正常的胆汁中,胆红素和胆固醇也是被胆汁酸盐包裹成乳滴而悬浮其中的;如果胆汁成分异常,胆红素或胆固醇过量,胆汁酸盐没法把它们全都紧紧地包住,它们便会在进入十二指肠之前从胆汁中沉淀出来,形成胆结石。实验发现,口服胆汁酸或其盐,在某些时候的确可以起到溶解结石的效果。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口服溶石成了不动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一种方法。
但是,胆汁酸有很多种,包括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等,而且不同动物的胆汁有不同的成分,如人胆汁中的胆汁酸以胆酸、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为主。熊去氧胆酸,在一些熊类(特别是黑熊)的胆汁中含量较高,但在其他哺乳动物的胆汁中却不存在或仅以微量存在。
⑻在这么多种胆汁酸中,如果鹅去氧胆酸是效果最好的溶石药物,那么今天人们祸害最多的就该是鸡鸭鹅等家禽,而不是熊了。不幸的是,实验表明,偏偏熊去氧胆酸的溶石效果比鹅去氧胆酸更好,而且毒副作用也更小,于是,胆熊的悲剧就这样开始了。今天从胆熊获得的熊胆汁,有的直接干燥成“熊胆粉”,用在中成药里面,但大部分都用来提取熊去氧胆酸了。
⑼这时候,中医支持者其实已经把中医中动物胆原本的用法抛弃了,不过是在用一种野蛮落后的方式获取天然的熊去氧胆酸罢了。可是,熊去氧胆酸并非只能从熊胆汁中获取,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可以很容易把鹅去氧胆酸或其他某些胆汁酸转成熊去氧胆酸,成本并不比活熊取胆汁的方法高多少。                   
(摘自“科学松鼠会”网站,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类以残忍的方式活取熊胆的过程。(6分)
将黑熊囚禁在狭小的笼子里→ (1)                →(2)                              → (3)                       
小题2:下面各种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医中动物胆原本的用法是“明目”和“降火”。
B.口服胆汁酸或其盐,可以确保起到溶解结石的效果。
C.某些哺乳动物的胆汁中,也可能存在熊去氧胆酸,只是含量极少。
D.在各种胆汁酸中,熊去氧胆酸是效果最好的溶石药物。
小题3:第⑺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今年2月,“活熊取胆”事件成为了微博热议的话题,请联系上文,结合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则微博,表达你的看法或抒发你的感受。(50字左右)(6分)
(1)以熊胆入药在中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都有较长的历史,广泛的用途和大量的需求使熊胆的价格急剧上升,市场的巨大利润驱使着人们开始残害黑熊。
(2)人们为抽胆汁方便,用铁笼、铁马甲迫使熊终生用一种固定姿势跪立,而那长年累月插在腹部的管子更加剧了黑熊们的痛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共16分)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小题1: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说明的中心:中国古代天文学
时代
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
远古时期
萌芽
物候授时、观象授时
夏商时期至
春秋战国
应运而生
掌握回归年长度,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有历法。
西汉到五代
          a    
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宋代、元代
          b    
              c             
明清时代
 
              d             
小题2: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4分)
说明方法           例句                                                   
说明方法           例句                                                   
小题3: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点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4: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较之其他新能源,风电优势更加明显:它蕴藏量大,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在江苏沿海,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7-8米,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而1个三峡的投资,可以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而且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因为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危害常规电网;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网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⑤有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如能直接非并网利用,会像黄金一样宝贵。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网的危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电解铝生产来说,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1.5万千瓦时,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巨大的电能就被“置换”出去,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能够成功,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目前,非并网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小题1:第②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
(3分)
小题2:文章第3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并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小题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