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⑴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

现代文阅读。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⑴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
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⑴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⑵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⑶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效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第三,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⑷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⑸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小题1: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1分)             透
小题2: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还有
                                                          (2分)
小题3:第三段中划线的词“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小题4: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每空6个字)(2分)
                               
小题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请在下边给第⑶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②第⑷段中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种办法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小题6: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含标点20字以内)(2分)
答案

小题1:shèn ( 1分)
小题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办法(措施)”或“如何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
小题1:至少不能去掉,“至少”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删掉就变成损失仅仅只有这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小题1:吸收有害物质;集中焚烧处理(一空一分)
小题1:①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
②因为原文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说明的。
小题1:示例:还我青山碧水,还我土地芬芳。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2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汉字的认读能力。在平时学习时就要注意识记。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时一般方法:表态+解释+分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在分析效果时必须联系具体的语句。(注:不解释“至少”不扣分,但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
小题1:本题考查梳理写作思路的过程。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即可。
小题1:①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写即可。
②本题考查文章的说明顺序。结合文章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设计的公益广告语符合“环保”这一主题即可。
举一反三
迷雾探踪(共17分)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2)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小题1:文章分四个层次介绍了“迷雾”,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一、四层的内容。(2分)

 


 
雾的危害

 
  
小题2:第(1)(3)段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至少举出三种)(3分)
小题3:第(2)段在说明雾的形成与消散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分)
小题4:文章在说明雾的危害时,略写了对交通的影响,详写了对人的危害。这样处理详略的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5: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是怎样体现语言准确性的?(4分)
(1)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2)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答题。(18分)
为什么中国一直人口众多   林毅夫
  ①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大致相当,但以200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人口数为12.8亿,欧洲则为7.3亿,中国的人口总量将近是欧洲的2倍。中国人口密度高,这不仅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东亚国家的特色。
  ②东亚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假说。一种是文化差异说,认为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于传宗接代的需要有早婚早育的传统;且对生儿子非常在意,通常要多生几个,因为一个儿子可能会中途夭折。另一种是宗教因素说,比如东亚的宗教都限制堕胎等。
  ③以上两种假说是从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解释的,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东部的人口密度大于中西部的人口密度,为什么汉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大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等。如果是宗教的因素,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都信奉相同的宗教,应该有相似的人口密度。但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1999年孟加拉国平均每平方千米有981个人,而巴基斯坦只有175个人。
  ④我认为,不同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异主要与不同地区人的养人成本有关。养人成本越低的地方,通常人口密度就越高。中国的地理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西部地区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到东部沿海地区海拔则在几百米以下。这种地形条件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影响,使得中国的降雨主要集中在5至10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温度两个重要条件。中国的5月到10月,正好是“雨热同期”,特别适合粮食尤其是高产水稻的种植。欧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但在欧洲文明起源的希腊、罗马等地,雨季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正是温度较低的时候。降雨与高温不同期,因此欧洲比较适合小麦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不同作物的单产有很大的不同。中国1952年农作物的单产,水稻是每亩161千克,小麦是49千克,玉米是90千克,高粱是79千克,小米是78千克,甘薯是126千克。水稻的单产,是小麦的3倍多
  ⑤在中国这种适合种水稻的地区,同样的面积里粮食产量较多。以粮食作为计价单位来计算,养人成本较低,养人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就会较高,欧洲适合种植小麦和发展畜牧业,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较低,以粮食作为计价单位计算,养人成本较高,单位面积所能供养的人口就较少。同样地,孟加拉国适合生产水稻,人的生存成本相对较低,人口密度就特别高。巴基斯坦比较干旱,适合生产小麦,人口密度就比较低。
  ⑥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中国的人口总量为什么到明朝以后突然急剧膨胀,从几千万快速膨胀到三四亿。原因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和甘薯两种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玉米的单产比小麦高出很多,按照以上的数据,小麦的单产是49千克,玉米是90千克,甘薯的单产更是达到126千克。它们的单产都低于水稻,但甘薯几乎在任何地区都能生长,原来不能生产粮食的地区也能够生产甘薯,这相当于一种技术变迁。粮食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人的生存成本随之下降,人口就一直不断地增长下去。
(摘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0期)
小题1:本文的说明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3分)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差异说和宗教因素说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汉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大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
B.根据调查,1999年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孟加拉国是巴基斯坦的5倍多。
C.中国西部高东部低的地形条件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影响,会使降雨与高温同期,比较适合小麦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D.明朝以后,中国人口突然急剧膨胀,主要原因是玉米和甘薯传到中国,其中玉米几乎在中国任何地区都能生长,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小题3:第②③段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4:第④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文章,说说这里使用该说明方法的妙处。(3分)
小题5:第⑥段的划线词“同样的道理”在文章中具体指                           
小题6:针对我国人口密度高的现象,国家采取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等措施。阅读本文后,你认为,要保证我国13亿人有饭吃,还应当注意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海豚节能是个谜》,完成小题。(10分)
①在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海豚无疑是同人类最亲近也最聪明的。与人类一样,海豚也有学习能力,比黑猩猩还胜一筹。成年海豚的平均脑重为1000克~1800克,比人脑还重,而且海豚的大脑皮层上布满沟回,远远多于猕猴,而仅次于人类。现在海豚被人训练做表演明星、探测海中危险物品、海军侦察、军事布雷等工作,成了人类的朋友和得力助手。
②海豚皮肤光洁,游速很快,感觉一点也不费力。海豚不仅有一个理想的流线型体形,而且还有特殊的皮肤结构。海豚的皮肤分两层:外层薄而富有弹性,里层是乳头层和刺状层。乳头层里有稠密的胶源纤维和弹性纤维,其间充满脂肪,可使水流引起的振动减弱。人们依照海豚皮的这种功能和结构研制成一种人造海豚皮,试验表明,将人造海豚皮贴到鱼雷上时,鱼雷在水中的运动阻力至少减小50%。
③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豚身上柔软的皮肤每2小时就要剥落一次。为了了解这种柔软皮肤和剥落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模拟出水流作用于海豚皮肤以及每一片皮肤剥落的模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柔软的起伏不平的皮肤有助于减少磨擦力,皮肤剥落的过程能够扰乱水流形成的小漩涡,从而减少阻力。目前,研究人员正对模型进行改进,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模仿海豚的皮肤。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速度更快、能效比更高的船只、大型客轮和潜艇。
④人们还发现,海豚在同舰艇比赛时,游速增加一倍,但心跳与呼吸却仍保持平时一样的速率。科学家对此十分惊讶,这种节能术自然界少有,人类机器更是望尘莫及,如果能搞清其中的原理并将其用于人类的节能设计,将会大大促进人类节能减排。
(选自《趣味百科知识》2012年第3期)
小题1:科学家在研究海豚的过程中主要有三大发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小题2:分析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揭开海豚节能之谜有何意义。(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高科技污染》,完成小题。(共7分)
①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作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作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高科技能影响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②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③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④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 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3分)
小题2:“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中的“可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
马蜂蜇后不无好处
李铁生
①由于知道马蜂尾巴上有一根针能蜇人,所以大家对马蜂都敬而远之。
②进入本世纪后的十年来,由于地球变暖,越冬昆虫所处环境有所“改善”,尤其以成虫越冬的马蜂更是兴旺发达起来。由于人们惧怕马蜂的心理,见了就想毁巢灭蜂,而马蜂又极富团队攻击性,两相接触马蜂则常是胜利者。首先挑起事端的人类则常被蜇得鼻青脸肿败下阵来,死伤报导自然也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蜂蜇刺毒量过大造成内脏器官衰竭,或过敏人群受蜇后反应强烈以致死亡有关。但大部分人在被马蜂蜇刺后仅在当时有红肿热痛的反应,过后再痒上一、两天就没事了,而且由于体内产生了抗体,再遭蜂蜇后反应就会大为降低。
③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中期,当时的西德政府有关部门曾做过一次社会调查,意外地发现
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中,唯独在被普查的一万九千余名养蜂人员中患癌症的比例极低。这
一现象当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后经专家分析,养蜂人与常人在生活、工作中最大的区
别不是经常吃蜂蜜,而是常遭蜂蜇。也就是说蜜蜂蜂毒会经常侵入体内,但工人们对此并无
强烈反应。因为他们早已对蜂毒产生了抵抗力,也就是体内有了抗体。
④科学家研究表明,蜜蜂与马蜂毒素相似。鉴于人们对蜜蜂毒的抗癌作用已有所印象,
所以自然令人联想到蜇人反应剧烈的马蜂,其毒液又会怎样呢?早在上世纪末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研发了“胡蜂蜂毒自动采集器”,对“陆马蜂”和“亚非马蜂”进行活体取毒
成功。成功提取两种马蜂蜂毒之事引起美国西南生物研究所生化专家施密特教授的注意和
兴趣。随即双方进行合作,对两种蜂毒之药理活性进行研究,并提出报告。实验证明将两
种蜂毒注入实验鼠体后活性颇高,而对白血球细胞破坏力不强,对哺乳动物组织损害程度.
也很小,固有着医学上的利用价值。
⑤随后科学家将提取的“陆马蜂”蜂毒提供给辽宁省肿瘤研究所进行研究。科学家以
接种了腹水癌细胞的小白鼠为对象用马蜂毒进行治疗。结果证明马蜂毒素对肿瘤细胞有明
显***伤功能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所以马蜂毒有着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此外马
蜂毒对蜂蜇过敏症及风湿、类风湿等非细菌性炎症均有治疗作用。
⑥据此,人们也许不应当再对遭到马蜂蛰刺过分害怕了,因为蜂蜇毕竟还是对人体有
一定好处的,它可以治疗你的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当然前提是不可过量。总
之人们完全没必要如此仇视马蜂而与其势不两立,毕竟马蜂也有其“可爱”之处啊!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期B有改动)
小题1:人们想“毁巢灭蜂”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小题2: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3:第④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  (3分)
小题4:马蜂蛰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治疗风湿病,还可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可为什么文章还要强调“前提是不可过量”?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