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 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 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
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 
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这是河流污染的真实写照。 
②根据我国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 13l 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和汞等。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 
③污染带来的就是灾难。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和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锐减;这里著名的“万山渔汛”,已不成汛。 
④长江也不乐观,不断增加的、不经处理的废水污水在城市江段已形成明显污染带。据调查,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600千米,占城市江段长度的70%。随着乡镇企业及农业发展,长江水体还受到农药和化肥污染。另外,每年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达6亿吨,输沙量已达黄河的1/3,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3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 
⑤母亲河——黄河的情况更遭。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1997年创纪录地达到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就损失30多亿元。目前,黄河流域用水量已超过360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流域用水量猛增,各地都对昔日流入黄河的雨水“围追堵截”。大大减少了黄河的入水量。甘肃、宁夏百姓大挖水窖,积蓄雨水,被广泛推广的所谓“旱作农业”,使干旱的土壤变成了一块块“海绵”。地下水开采和生态耗水,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都直接影响到黄河的水量,使黄河再也无法形成昔日容纳百川的汪洋恣肆的壮观场面。 
⑥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⑦拯救我们的水资源环境吧,不要让“人类最后见到的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变成现实!
小题1:、认真阅读⑷⑸两段,概括造成水环境的恶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文中第⑤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一句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废水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农药化肥的污染;大挖水窖,对流入黄河的雨水“位追堵截”;无节制开采地下水(各0.5分)
小题1:列数字、作比较(1分);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长江每年带入东海的泥沙之多。(1分)
小题1:不能删去(1分) ,“几乎”表明十分接近,用“几乎”说明断流现象出现的频率高。如果删去就表示年年发生断流,与实际不符(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把握相关语句,逐条写出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常考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  
(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小题。(10分)
闲话白菜
①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②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④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⑤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溜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总之,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白菜的几种特征。(3分)
小题2:.结合语境,任选一题,说说划线词语的作用。(3分)
(1)“据考证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2)“白菜食用方法很多,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小题3:.请你结合选文和以下材料,说说志愿者为什么被称为“白菜”。 (4分)
“小白菜”是指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他们身穿绿白相间的制服,大都是来自上海高校的“80后”、“90后”大学生。在世博园区里,每天都有数千名随处可见的“小白菜”在忙碌着,分发地图、指引线路、维持秩序、处理突发事件……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即使受到游客不理解的怨言,让他们成为了受气的“小白菜”,他们也一如既往地微笑、周到服务,各界领导和广大参观者给予了这群“小白菜”很高的评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龙卷风》 一文,完成小题。(10 分)
①盛夏季节,当你收听台风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台风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这样的话,似乎“12级”就是风力之“最”了。自然界中有比这更大的风吗?有,那就是龙卷风。
②龙卷风俗称“龙吸水”,这也许是它漏斗状云柱的外形很像神话中的“龙”从天而降,把水吸到空中而得名的吧。实际上,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
③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情况,可达300米。12级风的风速相当于每秒30多米,要和龙卷风相比自然就大为逊色了。如此罕见的巨大的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地面时,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高楼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2000多人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台风中心和它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压强单位),而龙卷风中心与外围空气只要相差20米,气压差就达20毫巴。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了。
④龙卷风涉及的范围很广泛。192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龙卷风,在它经过的 15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树连根拔起,但是靠近这股龙卷风的地方则安然无恙。
⑤龙卷风可以事先预测出来,气象雷达就是监视龙卷风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
小题2:.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小题3:.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照抄原文不得分)。(4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完成小题。(13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②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③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④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⑤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小题1:.阅读本文,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各有什么样的风格?(4分)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4:.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30字)(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看云识天气
①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小题1:、文中的说明顺序是(    ). (1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总-分-总顺序
小题2:.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2分)
小题3:.文中“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小题4:.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__”来说明的。(4分)
小题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6:.《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一条课文内,一条课文外)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0分)
在不久的将来,德国将会出现一座全新的城市——完全采用太阳能能源的太阳城。
在这座城市,到处都是蓝色的太阳能转换器,建筑物的房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这里没有烟囱,没有油加热的装置。房屋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如彩色的金字塔,有的如正在生长的向日葵。这些房屋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吸收太阳能,并如同瓷砖壁炉那样可以在以后慢慢地将热量释放出来。
在房内外装有热交换器,在地下室装有蓄能器。所谓热交换,就是将热量从热的物体传递给冷的物体。太阳光使太阳能接收器加热,热量通过热交换器被接收或转换而储存起来。
太阳城居民的生活方式起了新的变化。当太阳升起后,太阳热转换的电流直接驱动洗衣机、冰箱、收音机、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由太阳能烧开的热水源源不断地供应浴室、厨房。在多云的天气,这些太阳能转换器仍可接收到太阳能。在阴雨天,人们则可使用蓄能器中储存的太阳能。
在这座城市,太阳能几乎被用于一切需要能源的地方。人们做饭使用太阳能炉,一个功率约1100瓦的太阳能炉可把饭在几分钟内煮熟,人们出门驾驶太阳能汽车,或乘太阳能电车、太阳能轮船,尽管其速度不很快,但没有任何噪音。至于人们戴的手表,用的计算器,马路上的交通灯,工地上的安全灯,商店里的广告牌、霓虹灯,用的都是太阳能,人们不再为更换电池而烦恼。
太阳城里不再有废气,太阳能源消耗的是干净的太阳能源或太阳能转换的电源。这些汽车上装着电池,当电消耗完时,开到“加能站”去补充能量,就像通常的汽车开到“加油站”去加油一样。只不过这些“加油站”没有通常的那种油罐,替代的是一个个电源插座。驾驶员只需把电池连接插头插到这些插座中就能充电。城市里不再有烟雾和怪味。
沐浴阳光下的太阳城,没有噪音,没有废气,不需要为每天消耗的能源付费,这多么美好啊!因此尽管有很多难题,太阳能技术仍一直处于研究的热点中,无数的新工艺、新方法也得进行试验,但太阳能开发的前景十分乐观。德国有的企业已开始出口某些太阳能系统,这些系统在阳光充足的地区特别有用。
可以预见,尽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崭新的太阳城一定会出现。
小题1:、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各是什么?(2分)
小题2:、与一般能源比较,使用太阳能有哪些优越性?(3分)
小题3:、第五段第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第六段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段中有何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