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微 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回答13~16题。(15分)微 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

(三)阅读《微 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回答13~16题。(15分)微 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三)阅读《微 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回答13~16题。(15分)
微 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①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②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③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④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此外,微藻在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微藻还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⑤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今后,各地在建设“微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微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小题1: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4分)
小题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分)
小题3: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3分)
小题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 (4分)
答案

小题1:(1)分布广 (2)种类繁多 (3)生长快速 (4)能合成大量油脂(4分)
小题1:列数字,作比较;突出了微藻的明显优势,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4分)
小题1:(1)开发出“微藻资源厍”,提供备选的微藻品种;(2)提高微藻产油率,降低生产成本;(3)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微藻产油指标。(3分)
小题1:(1)可再生 (2)不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3)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能用于净化工厂排放的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4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二)(11分)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有改动)
小题1:、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概括。(4分)
小题2:、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3分)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18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 ”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小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                                      。(4分)
小题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2分)
小题3:、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3分)
小题4:、第⑥段的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又是什么?(6分)
第一句用了_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用了_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说明文语言讲究科学准确,本文第二段中有一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请问句中加点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6分)
说“屏”   陈从周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屏的主要作用有哪些。(2分)
小题2:、第③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3:、文中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说说有什么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共13分)
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①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这一由历史沉淀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它用材考究,极为奢华,大量使用金线、银丝、孔雀羽等昂贵材料,生产出来的面料可谓“寸锦寸金”。在封建社会曾成为御用贡品。从色彩上看,整个织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相传玉皇大帝为装饰天宫,命织女们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暮为绮霞。当人们仰望那满天的霞光异彩时,无不为织女们的心灵手巧而赞叹不已。传说归传说,但南京云锦确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瑰丽华美。从图案上看,形象各异,寓意鲜明。它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精华,既有象征高洁的莲花,也有寓意多子的石榴;既有龙凤麒麟这等祥禽瑞兽,也有喜鹊鹦鹉之类喜庆小品;既有祈盼长寿的仙翁寿叟,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婴孩……无怪乎明末文人吴梅村赞曰:“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③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其织造非常独特,须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木质提花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方能生产。从设计图稿到完成织物,整个过程如同电脑运算一般精确而复杂。“挑花结本”、“通经继纬”等独特织锦工艺,至今尚不能为现代机器所替代。正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九龙图》,更藏玄机。如果变换角度和光线,正中的那条墨绿祥龙便能显现紫、蓝、绿、棕、黑等不同色彩,金翠交辉,奇丽夺目,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唯南京云锦独有。
④当然,南京云锦的织造也特别耗时费力。据介绍,两名熟练织工在木织机上配合无间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诗云:“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这是说织造缭绫的;如果用来形容云锦,则要“扎扎千声不盈寸”了。要是织造大型艺术云锦,耗费的心力更是无法估计。就连六巡江南的康熙皇帝,幸临曹雪芹祖上任职的江宁织造府时,也在诗中感叹“终岁勤劳匹练成”。
⑤南京云锦在继承中创新。以世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南京云锦装饰画上,设计师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勾勒出8个生动活泼的“海宝”形象。每个海宝的色彩造型各异,甚至连勾边的蓝色都有细微区别,让见惯了传统型云锦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还有一幅不到一平方尺的云锦,上面惟妙惟肖地织出一座牡丹花掩映的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其花色的变化,斗拱结构的光影明暗对比,无不精细入微,配合左上角的世博会会标及主题词,颇具收藏价值。这幅小型云锦装饰画,在牡丹这一雍容华贵的传统形象中,巧妙地融入“上海世博会”的现代元素,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借鉴。
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上尽显风采的南京云锦,不正是南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张城市名片吗?
小题1:.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小题2:.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节插入天女织锦的传说,表现了云锦的瑰丽华美,增强了阅读趣味。
B.第④节引用“扎扎千声不盈尺”,意在形象地说明云锦织造的精细考究。
C.由历史沉淀出的南京云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南京云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9问题。(17分)
让雷电造福人类
⑴炎夏,万里云天时有闪电裂空,惊雷撼动。对于这此雷鸣电闪,人们似乎望而生畏,谈之色变,将其视为灾难的化身。殊不知,闪电也有功劳,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究如何利用闪电,让其为人类服务。
⑵雷电是人类的“氮肥厂”。科学家指出,亿万年来,地球靠雷电不断地向土壤中补充氮肥。据统计,每年发生在地球大气中的雷电达31亿次,平均每秒钟就有100次左右。雷电发生时,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2—3万摄氏度,空气中氮和氧电离并生成二氧化氮,被雨水溶解成为亚硝酸盐和硝酸,落入土壤后,又与某些金属矿物质化合,成为易被植物吸收的氮肥。据估计,每年因雷电而落到地面上的氮约有4亿吨,一次大的雷雨,就可以制造出4—5万吨氮肥。有人统计,地球上空每次闪电,大气就有1027氮分子变成了化合物中的氮。太空这座天然氮肥厂,它在“雷公电母”的操纵下,平均每年生产量竟达到世界用氮总是的10%。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常遭雷击的高压电线附近植物生长得尤为茂盛。
⑶炎炎夏季,一场大雷雨不仅能为人们消暑降温,而且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据计算,在雷电发生的一瞬间,闪电附近可产生高达10万安培的电流,放射出向百万焦耳的能量。雷雨中的强电场会使空气中的一部分氧气离子化,生成具有***菌和消毒作用的臭氧。雷雨过后人们常常感到空气格外清新,就是空气中臭氧增多的缘故。大气中的臭氧层就是雷电几亿年来活动的结果,而臭氧层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保护伴。其次,雷雨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上升气流,使原来滞留于地面的大气污染物随气流扩散,净化了地面的空气。所以,雷雨就像个勤劳的环卫工人,不仅把污浊的空气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还帮我们喷上了绿色的“消毒剂”和“空气清新剂”。
⑷雷电还有助于植物的生长,是植物最好的“保健医生”。雷电形成了地面和高空之间的电势差,一般可达每厘米几千伏甚至几万伏。美国的植物学家研究指出,电势差越大,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越强烈。因此,植物在雷雨天后的一两天内,生长特别旺盛。科学家曾在实验里模拟人工雷电,发现经受雷电“袭击”的豌豆花期提前10天左右,玉米抽穗期提前7天,白菜增产15%—20%。实验证明,雷电的轰鸣所产生的巨大声波,还能震动土壤,致使土壤中有机肥料分解,便于农作物吸收。一部分电磁能转变为机械能,引起植物细胞振动,如同给植物进行保健按摩,使植物茁壮成长。同时,空气中的一些细菌和植物病毒也会在电闪雷鸣中丧生,大大减少了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⑸在我国,一些专家提出“引雷防雹”的设想。其基本原理是:冰雹云都强烈带电,要是在没有种植农作物的空地上设置一些引雷器,带电的雹云就可以往设置了引雷器的地方移动,从而使有农作物的地段免遭雹灾。
小题1:.第⑴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2:.从全文看,雷电至少有三大益处:一是                                
二是                            ;三是                         .(3分)
小题3:.请简要地介绍雷电“制造”氮肥的过程。(3分)
小题4:.你如何理解“雷电是植物最好的‘保健医生’”这句话?(3分)
小题5:.如何利用雷电为人类造福,文末说到了专家们的一种设想,现在,也请你根据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大胆进行设想。(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