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1-4题。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 水是生命之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许多地方水源缺乏,一毛不长,无人生息;而地球上的淡水有4/5冰冻在南极和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
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 |
水是生命之源,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许多地方水源缺乏,一毛不长,无人生息;而地球上的淡水有4/5冰冻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冠之中。是否能够把蕴藏着丰富水源的冰山“搬”到干旱地区,使那里也变成五谷丰登的肥沃良田呢? 科学家认为,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可以搬动的最大 限度是长7千米、宽1.5千米的冰山。用一艘超级油轮大小的拖船,拖着这么大的一座冰山每日航行20千米左右,花6个月到1年时间,便可以把它从南极或北极地区拖到靠近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犬玛沙漠或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 冰山在拖行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冰融化掉,尤其是经过热带海域时更在所难免。或许人们会对此担忧。但是,科学家认为,冰山上的冰,融化的速度不会像人们所见到的小泳山那样快。因为冰山越大,从表 面部分化掉的冰,对整个冰山来说,所占的比例就越小。 把冰山拖到陆地的近海以后,怎样才能把冰山融化的淡水送到干旱的陆地上去呢?科学家回答说,当冰山到达目的地以后,只要把它停放在岸边,让它在海中慢慢地自然融化就可以了。你可能会想,冰山融化的水都融入海水里了,把它拖来了不是白费劲吗?其实,淡水的密度比有盐分的海水小,冰山的冰融化以后的淡水,会很自然地浮在海水上面,就像油总是浮在水面上一样。因此,人们只要用抽水机把海面上的那层淡水抽上岸,就可以去灌溉田地,去供给人和牲畜饮用。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看,人类肯定能把冰山搬到干旱的地方去,这点不用怀疑。不过科学家们关心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拿整个南极来说,它每年的产冰量大约是1200立方千米。巨大的冰山是从围绕在南极洲边缘的陆缘冰和冰川分离出来的,然后随着风和海潮的推动向北漂移,沿途逐渐融化。也就是说,即使人们不把冰山搬走,这些分离出来的冰山也会自然地在海洋的漂移过程中渐渐融化,人们如果将它搬走,并不太影响南极原来的气候。科学家主张,在搬走冰山的同时,似乎更应该看到在搬走冰山过程中会带来的益处,那就是搬走冰山所引起的水的上涌,会给海水的表面带来更多的营养物,因而可以使水质变好。这也必然会增加鱼的产量以及食鱼动物的数量。 1.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文中将“冰山上的冰”的融化速度与“人们所见到的小冰山”的融化速度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冰山上的冰融化速度虽慢,但融化是不可避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冰山的冰融化以后的淡水,会很自然地浮在海水上面”比作“油总是浮在水面上”,其根本目的在于说明淡水的密度比有盐分的海水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的“科学家认为”“科学家回答”“科学家们关心”“科学家主张”这些文字,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围绕“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这一话题,具体说明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分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说明了把冰山搬到干旱地区的必要性,引出了说明的话题(内容)。 2.(1)这一比较不是为了说明冰山上的冰融化速度虽慢,却是不可避免的,而是为了说明不用担忧冰山在拖行过程中的融化问题。 (2)根本目的不是说明淡水的密度比有盐分的海水小,而是为了说明不用担心冰山融化的淡水会融人海水里,使搬运白费劲。 3.说明所写的内容是经过科学分析和论证的,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内容的可信度。 4.(1)怎样用现有的技术力量搬运冰山; (2)怎样看待冰山拖行过程中的融化问题; (3)怎样把冰山融化的淡水送到干旱的陆地; (4)将冰山搬走,是否会影响南极原来的气候; (5)在搬走冰山过程中会带来哪些益处。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这些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吸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4.6万亩,前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算,共达400余万元。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吕彦直的设计之所以“令人叹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1929年基本完成”一句中“基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___________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___________尾巴底下歇凉。它们___________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给选文中的“______”处选择正确的答案。( ) A.常常 蜷在 老是 B.老是 躲在 常常 C.一直 躲在 老是 D.老是 躲在 一直 2.选文的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用了哪三个形容词?这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次序排列?选文中的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第二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清秀”来形容松鼠,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尾巴老是翘起来”中的“老是”能不能改为“总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介绍松鼠尾巴时,不仅抓住了它的静态,还注意到它的动态描述,哪个动词能恰当生动地描述它的动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介绍松鼠四肢时,用了什么词性的词?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下列两个词语造句。 A.格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常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找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是运用拟人方法来说明小松鼠的。请摘出两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词语,并扣住这个词写一段话,描述某一种小动物这方面的特点。(看清要求) (1)乖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警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一段补充说明有什么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人民英雄纪念碑 甲 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________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①,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 乙 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②。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甲、乙两处应填的词语是( ) A.甲:落成 乙:慢慢 B.甲:竣工 乙:徐徐 C.甲:竣工 乙:慢慢 D.甲:落成 乙:徐徐 3.画线的①句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段第二节可以知道纪念碑在天安门的________(位置)。 5.选段第二节、第三节表明作者是按________顺序介绍的。 6.介绍用料、质地,并说明其象征意义,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 7.画线句②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纪念碑的________。 8.选段为什么要插说建造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陵园的总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在总图上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本体)。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持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1.选段第一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B.以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 C.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D.由近及远的 空间顺序。 3.把孙中山手书做成横匾,镌刻在门楣上,这样做是因为( ) A.中山陵是纪念孙中山的,当然应该用他的手书。 B.这是孙中山生前的遗愿。 C.“博爱”、“天下为公”是孙中山思想的体现,精神的写照。 D.孙中山的书法独树一帜,颇具个性。 4.从选段中你觉得陵墓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解说员,你将如何介绍陵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
我国的古塔建筑 |
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 ①我国古塔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也有6边形的□8边形的□12边形的。 从建筑屋檐上说,我国古塔有单檐的,也有多檐的。如河南登封的嵩岳寺有15层檐,云南大理崇圣寺 千寻塔有16层檐等。 ②我国古塔分为喇嘛塔和带檐塔两大类,而带檐塔中,又有亭式、楼阁式和密檐式之分。 从建筑材料上说,我国古塔不仅有木塔,还有砖塔、石塔,西北地区还存在土塔。有些砖塔的整个外表全用玻璃砖瓦饰面,把整个佛塔的外表,装点得富丽堂皇。有些古塔,如广州光华寺东塔和西塔、湖北当阳的玉泉山寺塔、山东济宁的铁塔寺塔等,都是用铁铸成的。山西的神通寺塔,是用铜铸成的。还有大量的古塔,用金、银、珐琅、陶瓷、料器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真是应有尽有。 1.在选文中的方框内标上标点。 2.在文中①、②处补上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知加粗词“形制”的意思是( ) A.形状和制作情况。 B.物体和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 C.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 D.(器物或)建筑物的形状的构造。 5.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