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手  ①厦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先贤曾诗赞其“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然而,这座林木茂密,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手  ①厦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先贤曾诗赞其“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然而,这座林木茂密,花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手
  ①厦门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先贤曾诗赞其“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然而,这座林木茂密,花卉缤纷的“海上花园”,却时常有外来生态***手伺机侵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就是两个有着美丽面孔的外来生态***手。
  ②猫爪藤是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因其叶子顶端长有吸附能力很强、酷似猫爪的三枚小钩状卷须而得名。160多年前,猫爪藤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原产地美洲引入厦门。想当初,红砖楼房外,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确也是一道风景。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猫爪藤便渐渐暴露出其生态***手的真面目。繁殖能力极其旺盛的猫爪藤,借助强劲的海风将其种子四处传播。生根发芽之后,不仅其发达的根系会疯狂地与其它植物争夺养分,而且坚硬、锋利的,以层层叠叠的茎、叶构成网状,使树木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而后它再向四周扩散,攀援周围的其它树木并覆盖,最终导致成片的树林死亡。在我市受猫爪藤危害较重的鼓浪屿,许多古树名木被猫爪藤裹缠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③猫爪藤的胡作非为让人忍无可忍,但铲除猫爪藤却并非易事。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40厘米左右,与其它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上个世纪90年代初鼓浪屿就开始清理猫爪藤,到2004年7月清理面积已达12万多平方米。尽管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要防止猫爪藤重新在鼓浪屿蔓延显然还需要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
  ④“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容貌比“猫爪藤”更姣美。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这种花原产于北美,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平均每株可产生2万多粒种子,经风、鸟等途径向四周扩散,只需3年时间就能迅速成片。生长过程中和其它植物争光、争肥,肆意排挤其它植物,最后导致在它生长区域里的其它植物一律消亡。1935年引进后短短几十年间,这种花已在许多省市泛滥成灾。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这种花在上海的繁殖面积已占调查面积的54.3%,近20年来上海已有30多种土著植物因这种花的排挤而消亡。
  ⑤前一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也悄悄潜入厦门。2005年,我市有关部门组织过调查,发现东孚、集美等地有五、六个场(圃)种植这种花,种植历史有1年以上,面积约200亩;而我市的花店一般也都有销售这种花。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
  ⑥“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当初都是作为观赏性植物被有意引进的。在引种地区,这些植物不再受原产地各种天敌的威胁,生长的环境阻力变小,繁殖速度极快,最终成了生态***手,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
1.通读全文,把握事物特征:
(1)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手”一词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划线处都以鼓浪屿为例,显得累赘,可删掉其中一处。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带给本土植物的是生存的危机,带给厦门人的则是深沉的思考”。下面链接的是几位市民颇有代表性的想法,你赞同哪一位市民的想法呢?请具体说说理由。
【市民甲】可采用”,引进天敌,治理”。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例如:[猫爪藤]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它有着小向日葵般的花梗和鸡冠般的黄穗,与其他名花相配非常好看。
        (2)例如:(生态***手指的是毁灭别的生物的某一物种)“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自从引进本土后,由于缺少了原产地的天敌,繁殖过快,与本土植物争地、争肥、争光、争水,挤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土植物灭绝,而且“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旦泛滥成灾则极难清除,所以称它们为“生态***手”。
2.例如:不赞同。
第②段举鼓浪屿为例,能具体说明猫爪藤对其他树木造成的严重危害;
第③段举鼓浪屿为例,则能具体说明猫爪藤极难清除。两处虽都以鼓浪屿为例,但具体的说明作用却不相同。
3.例一:“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符合实际情况。
        例二:“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例三:“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
4.例一:赞同市民甲的想法。“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成为生态***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的威胁。若适当引进其天敌,它们生长的环境阻力会变大,繁殖速度会变慢。这样就不会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了。
        例二:赞同市民乙的想法。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可有效防御外来植物的入侵。而且市民对本土植物有一种亲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例三:赞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于未然,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因为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大量繁衍便很难控制了,消除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举一反三
课外选读。太空“行走”
  ①1984年2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离地球285公里的空间轨道飞行。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布鲁斯和罗伯特开始了这次航天飞行中最精彩的一幕。他们以每秒10厘米的速度离开航天飞机,先后进入黑洞洞的宇宙空间,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飘浮。他们飞离航天飞机的最远距离达90多米,在宇宙空间“行走”了一个多小时,然后返回航天飞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系安全带独立在宇宙空间“行走”。
  ②美国宇航员的太空“行走”,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时速28000公里的速度,更令人“叹为观止”。那么,这里的奥秘是什么呢?时速28000公里,相当于超音速喷气飞机速度的二十多倍。对于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可谓是风驰电掣的“神行太保”了。其实这正是离地球285公里高空轨道上的航天飞机赖以不坠所必须具备的环绕速度。因此只要乘在航天飞机上,就可以“坐享其成”地获得这样的太空速度。美国的两名宇航员离开“挑战者号”进入茫茫太空后,便是靠这个惯性速度,成为继续绕地球运动的“人体地球卫星”。这个速度听起来似乎很吓人,其实,地球作为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时速高达十万八千里,几乎为这两名宇航员绕地球旋转速度的四倍!地球上的人都身处如此高速,尚能毫无感觉,难怪宇航员以时速二三万公里在太空轨道上“行走”也能若无其事,“胜似闲庭信步”了。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①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飘浮”一词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宇航员在太空轨道上“行走”却“若无其事”,“胜似闲庭信步”,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也去太空旅行一次。发挥想象,把它写出来。(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太空”清洁工”
  ①辽阔的太空,有很多人造航天器围绕着地球运行。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着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另外,太空望远镜、空间轨道站日夜不停地探索着宇宙奥秘,进行着科学实验。
  ②这些航天器从设计、制造到发射上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中哪怕出一点小问题也会造成难以估价的损失。可是偏有一些捣蛋鬼不时威胁着它们的运行安全。这些捣蛋鬼就是讨厌的太空垃圾。
  ③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曾空间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可能绕地球飞行很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④有没有办法清除掉太空垃圾呢?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专门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4台摄象机,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近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中立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剧烈的空气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降落时间,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再威胁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⑤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层空间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但现在的做法还是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贵,但是清除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垃圾,多完成一些清理工作。
  ⑥这种能把别的人造天体拖入大气层坠毁的航天器也可以干其他的活儿。比如:它可以用来摧毁敌人的侦察卫星或通信卫星,削弱对方的作战实力。这个时候,它就不是太空”清洁工”了,而是厉害的太空***手!
1.太空“清洁工”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空”清洁工”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太空“***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文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一个句子,并结合句意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语言形象生动,既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又准确无误,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自己对太空垃圾的认识,为清除太空垃圾的工作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神秘的海啸
科科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底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 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中学生阅读》2005年第3期,有删改。
1.依据文章,请给海啸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答:                                                                                                                                  
2.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形式。
3.联系全文,总结海啸破坏力惊人的原因有哪些?
答:                                                                            
4.地震引发海啸必须具备一个主要条件,是什么?请摘录原文回答。
答:                                                                            
5.海啸无情人有情,灾难发生后,世界各地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现在请你为这些活动拟一条公益广告词。
答: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说得更简单些,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细节。
  对于低碳生活,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按照该议定书,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动。200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度。
  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方式也是林林总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绍,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以每天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去8千米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机在不使用时切断电源,既可省电还可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l/3;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正慢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多低碳生活方式,被科学验证并广为应用。比如,在冰箱的使用中,人们发现,冰箱内食物的存放量过多或过少都费电,只有占容积的80%左右时才较为理想,并且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在使用空调等大功率电器时,要避免频繁开关,因为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既费电又客易损坏压缩机,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打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少开一天空调可减排8千克碳,少坐一次电梯,可以减排2—6千克碳;乘坐航班,如果每个旅客的行李都低于20千克,全球累积起来,每年就可降低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等。
1.关于低碳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以节能和回收利用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细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C.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方式也是林林总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绍,使用传统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每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D.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正慢慢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多低碳生活方式已被科学验证并广为应用。
2.根据文章介绍,下列关于低碳生活方式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到外地出差或远足旅游时,要尽量乘坐轨道交通,减少甚至避免长途自驾游。
B.洗涤衣物时尽量不用洗衣机,而应多用手洗,洗完后让衣物自然晾干。
C.冰箱内食物的存放量常保持在容积的80%左右,食品之间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
D.不整夜开空调,而是开启几小时后关闭,打开电风扇,或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
3.在文章第二段中,有效推进节能环保,人类推出了哪些有力举措?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3题。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
  ①据相关专家分析,岁末年初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雨雪天气作为极端气候的表现之一是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    
  ②去年7月,互联网上流行着一个戏谑的“段子”:“重庆处处都是海景房,遍地都是游泳池。”那时重庆已被大雨“浇透”,降水量突破了1892年以来日降雨量极值。同样在7月,泉城济南也遭到了突发暴雨的袭击,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整个“泉城”汪洋一片。    
  ③除此之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也有一个洪水滔天的“记忆”。年初,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地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在西南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还产生了3天连续降水3929毫米新的全球降水纪录。夏季的欧洲,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地区,降水量打破了1789年以来的同期降水纪录。7月,非洲迎来雨季,东非和西非多国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大批难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而南亚一些地区更是被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所浸泡,沦为汪洋泽国。    
  ④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去年,美国共追平打破了263项温度纪录。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使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年水位创下历史新低,更助长了去年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有史以来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山林大火,22人不幸罹难,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⑤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6月初,高温袭击了南亚一些地区,巴基斯坦南部甚至出现了51.6℃的极端天气。7月,东、南欧的罗马尼亚等国气温一直高居40℃以上。8月,日本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极端最高温度达40.9℃,创下了日本最高气温纪录。    
  ⑥相关分析指出,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过去一年中,“古努”、“锡德”、“罗莎”、“利奇马”等系列台风陆续登场,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海面上的渔船被打得七零八落,路边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急驶而过的火车都被掀翻在地。2月28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遭遇最大风力14级的大风,致使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一列旅客列车车窗被飞沙打碎,车厢被吹翻,4人不幸罹难。 
1.请简要概括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具体地说明全世界正在承受的暴雨、高温等气候灾难,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遏制全球变暖现象,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至少写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