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石头是怎样“烂”掉的》,回答问题。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

阅读《石头是怎样“烂”掉的》,回答问题。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石头是怎样“烂”掉的》,回答问题。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琅琊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掉的。
  石头为什么会“烂”呢?
  几十年前,在列宁格勒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来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列宁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儿。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1/11。小冰碴儿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死,不给空气和水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一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太阳出来,把石头的表面晒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热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空气变冷了,石头表面也变冷了。这时候,里面的热又迟迟地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
  铜和铁会热胀冷缩,石头同样会热胀冷缩。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在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1.石头慢慢“烂”掉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头慢慢“烂”掉的破坏者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秦始皇的石碑、列宁格勒博物馆的狮身石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浇筑水泥场地时,在浇筑后常用切割机沿纵向和横向分别切割几条伸缩缝。试说说人们这样做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化作用的攻击。
2.破坏者有潮湿的空气、寒冷的天气、冷热变化的天气、生物的进攻等。
3.一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出本文所要说明的对象。
4.水泥也和石头一样,同样会热胀冷缩。切割几条伸缩缝后,水泥地面热胀冷缩时会有伸缩的空间,可以避免因挤压而隆起或因拉扯而断裂,从而可以延长水泥地面的使用寿命。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物种灭绝
谢小军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北京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淘米水的妙用
阅读《上海新地标——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完成问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的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保有了中国的文化底色和色调,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外形上极像斗拱,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人称它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保留了“故宫红”色调,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展馆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例如,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00吨;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世博会后,中国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主要展示基地,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每年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00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主要展示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划线句改为“地区馆平台上厚厚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不少能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理解。
  材料:中国“主题馆”的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这些太阳能板年发电量可达250万度,每年至少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00吨。“瑞士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这种幕帷是用大豆纤维制成的,在展出结束后可被天然降解,不污染环境。“阿联酋馆”采用“沙丘”造型,展厅中有花床、树木、溪涧,令人仿佛置身于沙漠中的绿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神奇的符号》,完成问题。
神奇的符号
  ①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野外考古正式拉开序幕。一个湮没已久的王朝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甲骨文与之一起,跃出了厚厚的黄土。
  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汉字系统。甲骨文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形声字只占27%左右。尤其是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写实性很强,形象逼真。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有些字的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如“”由三个“羊”组成的,也有四个“羊”字组成的。有的字构成成分不确定。如“牢”有从“牛”的,也有从“羊”的。有的字书写的方向不固定。如“臣”字有正写、反写、侧写等几种写法
  ③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都出于汉字之先,但它们早已灭绝;汉字却一脉相承,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这神奇的符号,究竟起源于哪里?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等。世界文字的起源多数与图画密切相关,共同取向都是自然界中人类最熟悉的一些事物。图画用于传递信息,是文字的起源。图画以描绘事物为目的,是客观事物的复制,物象逼真。当图画呈现事物的轮廓特征,成为客观的提示符号,与语言结合起来,表示出固定的信息时,我们才可以说它是文字了。因此,在甲骨文之前,还有一段文字发展历程,即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
  ④与甲骨文几乎同时存在的文字是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其所记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1976年出土的青铜器“利簋”上就记录了武王克商的确切时间。春秋战国各国纷争,一字多体、繁简并存成为文字系统的普遍现象。秦统一后,在原有“大篆”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异体字,创制统一的书写形式——“小篆”。它在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象形意味,但符号性大大增强。由于书写很不方便,民间还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秦隶。汉朝建立后,隶书逐步发展定型。工整、精巧的汉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楷、行各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字终于成为一个稳定、规范的文字体系。
  ⑤在世界历史上,文字的不同,曾导致东西罗马的分庭抗礼。中国尽管经历了王朝更迭,汉字却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风俗,甚至血统不同的人民的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一脉相承的中国人。汉字形体屡有变异,却忠实地记录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不论是楚辞汉赋、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用灵魂的砖石构建的精神大厦。汉字还能超越国界。朝鲜、日本等国都曾用汉字记录他们的历史,并以汉字为蓝本才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⑥今天,古老的汉字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焕发出新的活力。
1.本文主要从特点、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汉字这种神奇的符号。
2.从文章第②段,作为“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汉字系统”的甲骨文还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链接材料,请根据文中相关知识,说明双墩陶器刻划符号是不是文字。
  1985年至1992年,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发掘,出土的600多件陶器上均有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大都位于器底,类别丰富。其中与“水纹”相关的刻划符号有90件,用水纹表示鱼或鱼群的有近47例,水纹与其它符号组合的有近38例。这些符号以弧形为主,也有少量的圆圈纹、漩涡纹和水波纹。这些水纹刻画符号所表现的内容包括:双墩先民所经历的各种水环境现象;适宜渔猎活动环境下的各种捕鱼手段;还有通过水纹变化来掌握天象和创造原始历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一文,完成问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摘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8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