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④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⑤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结合上下文说说“招牌”一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句所照应的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 3.①句和⑤句在选文中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选文用“美丽”和“_______”,“白云朵朵”和“_______”相对比,说明云“____”的特点。 5.用“‖”划分选文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招牌”是商店的标志,这里用“招牌”比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看云和识天气的密切关系。 2.姿态万千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揭示该段中心 总结前四句 4.阴森乌云密布变化无常 5.①‖②③④‖⑤ 6.总—分—总 (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 |
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_______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的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1.第一段空缺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___________。 2.本文通过指出“人们一贯以气温的高低来作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一说法的片面性,说出人体的冷热感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在24℃空气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本文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中“一般”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小品建筑》,完成问题。 |
小品建筑 |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的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了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注1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弘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志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有删改) 【注】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1.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最后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3.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官”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 【链接材料】 北京紫禁城内的宁寿宫,是清代乾隆皇帝准备退位后当太上皇时居住和使用的宫殿。这是一组有相当规模的宫殿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布置很注意显示皇家气魄。主建筑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与皇极殿相接。宁寿宫建筑群的入口是面向南的皇极门,皇极门气宇轩昂。皇极门的南面,立着一座很长的影壁,影壁上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巨龙,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屏风:让空间藏而不露 |
屏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家具,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是一种非常新颖的特殊家具,它对家居的含义已经“跳”出了以往屏风只用作挡风的作用,而更多地起到了装饰与点缀的效果,让空间获得藏而不露的妙用。 如果想将您的居室布置得更巧妙,屏风的装饰作用不可小看。它犹如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既是景观的点缀,又有屏障的作用,能使有限的空间不致一览无余,从而获得藏而不露,小中有变,乃至小中见大之妙。无论您的居室是长方形、正方形还是不规则形状,都可以用屏风来制造出多元的空间。 历来在词典中都将屏风解释为:陈设于室内用来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器具。然而,今天的屏风在实用的基础上,又在造型上不断美化,饰以各种字画或珠贝玉雕,有时更像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古时的木制,到现如今的布艺、绢质、铁艺、藤编的等。由于屏风的障蔽间隔和艺术美化作用,加之具有张折灵活和搬迁容易的特点,被人们视作布置居室的一种重要器具。这对今天住房不大宽裕的人家来说,更有实用意义。门口放一屏风便挡住了过道向屋内窥视的视线,也可作隔断,有利于一间居室在布置上的变化和生活起居上的方便。 屏风一般有立地型和多扇折叠型两种,其表现形式有透明、半透明、封闭式及镂空式等。用以间隔的,一般以封闭式为好,高度在略高于人的水平视线之上。用以围角的,可采用镂空式,显得活泼而有生气。如果是用来遮挡来往人的视线,最好将屏风做成九十度直角形式。若仅仅用作装饰,则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更佳。说到屏风的种类,历来品种繁多,除了传统的立地式、多扇折叠式外,还有近年出现的挂屏、插屏、台屏等,在陈设时应与整体家居环境协调起来。 1.填在文中的横线上最为恰当的一句是( ) A.屏风的材料也不断的丰富变化 B.屏风的造型也不断的丰富变化 C.屏风的形式也不断的丰富变化 D.屏风的制作也不断的丰富变化 2.屏风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的特殊家具,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二段说“屏风的装饰作用不可小看”,你能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屏风有怎样的装饰作用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你的卧室里,要将书桌与床隔开,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屏风?说出你的理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汉文化与筷子 |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刀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需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王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④段文义,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筷子与用刀又,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义,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 |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变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天气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交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国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测”,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统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98年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及2000年的汛期。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9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这套系统主攻的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进步。 1.本文围绕着“短期气候预测”,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③段的内容,用一个“是”字句给短期气候预测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⑩段中的“变幻莫测”写出一个同义成语和一个反义成语。若能多写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对于今年夏天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透过这些话,你对气象学研究的本身或说明文写作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短期气候预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