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4分)别伤害自己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4分)别伤害自己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4分)
别伤害自己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使我们不被这些东西网罗住,折腾得伤痕累累,也妨碍了自己的步履。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
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小题1: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是:“别伤害自己。”
B.本文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
C.文章既告诉我们,怎样做,才能不伤害自己,又告诉我们不伤害自己对我们的好处。
D.文章运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段总括全文,后面各段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小题2:举出一个实例,证明“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2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示例一:居里夫人不斤斤计较名誉,甚至将自己的诺贝尔勋章给女儿做玩具,可是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示例二: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知州,可是仍然没有消沉,仍然励精图治,与民同乐,深受滁州百姓爱戴,名垂青史。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抓住各项句子中的信息点与短文相应内容比照,找到错误的地方。本文第一段不是总写,作者是直接讲道理,并没有概括全文的内容,且本文只是从“功利得失”一个角度说理的,并不是从“不同角度”,故D错。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不被功利左右”“坦然而对”这个中心意思,选择符合这一内容的名人事例。
举一反三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10分)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小题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小题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2分)
小题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
小题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小题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他为我摆渡(18分)
①我想他应该是出生在一个缺少浪漫的灰色年代,一个黯淡而不见生动的枯槁岁月,一点点的摇曳都可以带来许多惊喜与闪光。
②大概与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及他的自身阅历有关,他很稳重内敛,他不喜欢我的嚣张我的任性,要我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到未雨绸缪。
③可是他不知道这样做我很累,结果及过程都预测好了,安稳得让我觉得一切都很程序化。
他对我期望很高,给了我一双沉重的翅膀,让我像一只孤独的大雁,疲惫地飞翔。我很努力地学习,可总达不到他希望的成绩。我为他放弃了我本该拥有的激情与活力。
⑤他从不表扬我,即使我拿了稿费、获得了荣誉证书。有一次我看到席慕蓉的一句话:“青春的无暇与无邪,就在于它的一去而不复返,可遇而不可求。”我意识到我已经背离了青春的道路,背离了我的梦想。
⑥他是教师,总喜欢说一大堆的话来教训我,他告诉我不懂一件事就不要说它没有道理,告诉我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没有说我不喜欢这种处世基调,就因为他是我那很辛苦也很敬业的父亲,他的话我不想违背。
⑦我记起了一些童年往事。他让我骑在他肩上带我去看马戏,买很多小字本让我一笔一画地练字,灰蒙蒙的雨天带我去很远的地方爬山。他认为这样可以让我高兴,让我拥有一个可以回忆的童年。可是他从来就不知道我不喜欢看马戏,不喜欢练字爬山,我更希望和小朋友一起自由地嬉戏玩耍。
⑧我很想鼓起勇气对他说,如果没有他的束缚,我依然可以不改变初衷;没有他的导航,我依然可以不埋葬向往……
⑨可有一天我翻他的抽屉,发现里面放了我大大小小的照片。我伫立了很久,突然明白我就是他的希望他的梦想,就像去看海是我的梦想一样,我们都在努力地去实践,只是我们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想想。
⑩以前,我总觉得,我们之间有条河,我在这边,他在对岸。
⑾现在,我才知道,对岸的不是他,他是为我摆渡的。只是,我衷心地希望,有一天,他能递一支桨给我,让我们一起来掌握方向。
小题1:“他”是谁?为什么说“他为我摆渡”?(3分)
小题2:“他”是怎样为“我”摆渡的?谈谈具体的表现。(4分)
小题3:为什么“我”以前总认为“我们之间有条河,我在这边,他在对岸”?(2分)
小题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我想他应该是出生在一个缺少浪漫的灰色年代,一个黯淡而不见生动的枯槁岁月,一点点的摇曳都可以带来许多惊喜与闪光。
②可有一天我翻他的抽屉,发现里面放了我大大小小的照片。
小题5:你怎样理解选文第⑾段中划线句子?(2分)
只是,我衷心地希望,有一天,他能递一支桨给我,让我们一起来掌握方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共8分)
①良知是天赋的道德观念。孟子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说,不经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先天拥有良知,区别在于我们后天还能否坚守。因此,做人应当坚守良知。
②坚守良知,就是在诱惑面前,坚持原则。著名的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受邀担任某次选秀活动的评委,当得知主办方已内定一位选手获奖时,立即表示要退出该次活动。面对主办方的重金挽留,冯小刚冷笑道:“既然是比赛,就应当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规则,无论你们给我多少钱,也消除不了我对其他选手的愧疚感!”冯导的态度使得主办方最终取消了内定的获奖名单。。
⑧明代海瑞,针对世宗迷信巫术、不理朝政等弊端,冒死抬棺上书,劝谏世宗远离方士骗术,治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被诏命下狱论死。直至穆宗即位,才被释放出狱。马德在《良知是荷底的风声》中说:“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私的生命,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正是“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强烈责任感使海瑞坦然面对强大的压力,冒死进谏,海瑞这种坚守良知的行为被后人广为称赞。
④一个人如能将坚守良知作为一生的信念,就可能铸造出人格的丰碑。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晚年疾病穷苦,依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德国人卢安克放弃安逸的生活,到广西大山深处贫穷的山村支教数十年……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虔敬的心来仰视这样的人格丰碑,从而在漫漫人生路上,坚守住我们的良知。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请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写句子,阐明冯小刚的例子与“坚守良知”之间的联系。(3分)
小题3:阅读第③段,在本段横线上填写分论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3分)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小题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小题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小题4: 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小题5: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
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
钱科峰
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个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②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除去八小时,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写书的都在搞穿越搞戏说搞低俗围着重口味打转,读书的哪能聚精会神一门心思看名著读经典?职场要拼***,社交要应酬,友情要联络,身心要娱乐,读书,有时即便有那个心,也未必有那份闲情。于是,图书大多成了家居装修时点缀书柜的软包装。
③中国是个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世界第一,然而与成反比的是中国读者群却不是世界第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55本,日本人均每年读40本,就连忙着整容做泡菜的韩国人每年也要读书7本,而中国人均每年看书是0.7本。值得关注的是,三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年平均看书是4.5本,由此可见,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④文化大国居然读者寥寥,这事儿说出去确实有伤面子,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有识之士和官方组织坐不住了,意欲立法强制人们读书,不读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处罚。这不,新华网有报道称,我国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依法读书,守法读书,霸王硬上弓,此情形说出去照样不光彩,老外那是自愿读书热爱读书,咱却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读书读得也太无奈了些。
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劝学诗,既然大伙儿黑发不知勤学早,那么依靠点法律手段促进社会读书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然而我总觉得立法读书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会很囧,试想,依法读书如何实施?读书多少如何计量?光买书不看书又如何鉴别?图书借而不阅又如何界定?真读与假读如何评判?一字一句看到脑子里的东西还真不好依法查处,硬制度要来个软着陆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由此看来,为阅读立法实在是不靠谱。
⑥阅读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阅读好比谈恋爱,没感觉、不喜欢的总是很难通过外力捆绑到一起的,即便通过法规硬性捆绑,读者与作者都不会有幸福感。
⑦读书本是风雅事,如今却弄得像霸王硬上弓,这多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还是明代的于谦说得好: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要阅读更要悦读,只有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对书的热爱与嗜好,这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否则,徒增一种形式主义而已。因此,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有关部门肯花这番心思去立法,倒不如出台政策把书价降下来,把更多的图书馆和便利借书点建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让读书益智养心的氛围浓起来。风雅之事文雅办,岂不更好更有效?!   
(摘自2013年9月《杂文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开头写古人与现代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