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纪录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有赖于一步一步地积累。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就是七小时,一年累计365个小时,几年下来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难在每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移心摇,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就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因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应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因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应有专心致志的定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小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的?(3分)
小题2:促使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三个先决条件是什么?应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6分)
先决条件:
如何克服困难:
小题3:“每天进步一点点”具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是如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的? (3分)
小题5:读完本文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把它写出来。(4分)
答案

小题1:每天进步一点点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 
小题2:有目标 能努力 重积累 耐得住寂寞 顶得住压力 抗得住干扰(或“要有韧劲 要有勇气 要有定力”亦可)    
小题3:要点提示:①创造奇迹,酝酿神话。(或“享受胜利喜悦,达到理想高峰”) ②使人生厚重、充实。  
小题4:首段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更是处处紧扣中心论点反复强调,结尾处再次强化中心论点。(或“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假设推理和引用诗句来证明论点,从而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小题5:言之有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第一句即提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个问题从第四段作者讲的道理比如“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等句中概括。第五段开头一句总提“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显然是讲“困难”的,第二个问题即可从此段议论中概括,抓住“不因”排比句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从第二段中摘引句子作答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将作者如何提出论点,如何证明论点,最后如何总结这一思路简述一下。
小题5:
试题分析:结合第三题的解答,把它拓展一下,谈自己如何战胜困难“每天进步一点点”。
举一反三
每人都来传递“正能量” (陈鲁民)(15分)
①英国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出版后,“正能量”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流行语。所谓“正能量”,即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但却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相互传递。
②印度前国会著名议员梅农,出身贫寒,当年他初到新德里时,刚下火车,便遭贼窃,被洗劫一空。绝望中,他求救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锡克教徒,请求暂时借他 15个卢比,他问地址,以便日后还钱。老教徒摆摆手说,在你的有生之年,你可以把这笔钱还给任何一个有求于你的陌生人。梅农始终记着老教徒信任的嘱托,直至逝世,他对有求于他的陌生人,都会提供15卢比的资助。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个助手也仿效他的做法,而助手的儿子也学着父亲去帮助别人。其中一个被助者把此事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这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便流传更广更远。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
  A 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在传递正能量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角色。比如那位锡克老教徒,是传递正能量的发起人,精神最为可敬,梅农议员和他的助手以及助手的儿子,则是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也颇难能可贵。然而,还有一种人,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之徒,对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一概来者不拒,却不肯为别人送去一点正能量,正能量的传递到他那里就戛然而止。我们若能做一位正能量的发起人,那自然是最为光荣的,退而求其次,也应做一个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无论如何,不要让正能量的传递中断在你的手里。
  B 正能量的传递,就投入和产出之比,可以说是世界上社会效益最好的一项活动。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其影响之大自不必说,就是平时生活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和颜悦色的问候,一次热情周到的服务,或给老人让个座,帮盲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孩子,举手之劳,片刻之功,也同样可以使人感到正能量无比,并影响到他也去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比如,坐过劳模李素丽公交车的乘客,接受了她热情周到的服务,一天都会暖洋洋的,也可能会用同样好的心情和态度去服务他人,传递正能量。而被人民好公仆吴天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感动的居民们,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吴天祥的感激之情用于自己的工作上,去奉献正能量给别人……他们都在积极地发起或传递正能量,在他们周围,就形成了一个个充满温馨友爱的小环境,而这样的小环境多了,社会的大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C 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作为动力支持,以使人们心态更加积极、阳光,风气更加淳朴、和善。那么,每个人都应力争做一个正能量的发起人或传递者。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就值得称道嘉许,就是一个合格的正能量传递者。那么,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让我们大家都投入传递正能量的队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传递正能量,就从每天早晨开始,从每件小事开始。(选自2013年《长沙晚报》)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什么是“正能量”?为什么要传递正能量?通读全文,试归纳。(4分)
                                                                              
小题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将“著名学者巴锡尔说过:‘一件善行永不会枉费——播撒殷勤,将收割友谊;传播温暖,将收获爱心。’”这句话放在原文中的_____________处(从A、B、C中选择一个)。(2分)
小题5: 理解“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这句话的含义。(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①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②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③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④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筋,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①段“有学问的笨伯”具体指哪一类人?(4分)
                                                                  
小题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小题3: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4:结合本文观点,联系以下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问和智慧”。(4分)
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节选自季羡林《成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14分)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小题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5分)
答: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小题3: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题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一个“让”字?(4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语文加分强“心”  英语降分非“无用”
①上周,中高考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②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拟就中高考改革方案发布征求意见,变动最大也是最吸引社会关注的是“语文科目”和“英语科目”:到2016年,中考方面,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高考方面,语文卷总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5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30分)。近期,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也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都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重点。据报道,英语将“退出”江苏高考、山东将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
③虽然改革还在酝酿之中,但坊间的各种热议却已四起:语文加分,英语减分甚至取消,是不是英语将被“打入冷宫”可以少学或不学啦?
④记者采访了省内外数位教育界知名人士,他们认为:改革不是简单的分值增减,而是国人开始重视本民族文化,更加平等自信地看待外国文化的体现。语文加分,一是引导和鼓励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强壮国人的“中国心”;二是随着国家繁荣富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汉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全球掀起学习汉语热潮,国人更应该学好母语。英语是国人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昔日“抬上神坛”是当初国家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快速融入国际社会的时代需要,降分并非其“无用”,而是它完成了非常时期的“特殊使命”,理性回归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应有的地位。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曾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敲门砖、过河桥,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沟通交流修建了“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反击敌人、保卫自己的“重要武器”,它今后仍然会是国人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之一。但英语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在中国教育遗留了一些问题:一是全民学英语,大部分人终生无用武之地;二是英语异化为比语文还重要的学科,不少国人英语没学好,母语也没有学好,甚至催生了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拉下神坛”分值降低,是国人对待外语开始放平心态、放平视角。在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的今天,即使学校不开英语课,相当多的中国人也会自发学习英语。
⑥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高考英语分值的下降,有利于学习减负,有利于老师、家长、学生加强国语学习。
⑦回归理性、平和心态,让我们中华儿女在学好外语之前,先学好国语吧。(文章来源: 2013年10月28日《大河报》,有改动)
小题1: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2:赏析划线句(3分)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语文加分,英语减分”的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4:结合本文,请你用得体的语言规劝小明。(3分)
小明除了语文成绩外,其他各门学科成绩优异,可不管父母、老师如何提醒,他始终不肯重视起来,觉得无所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小题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2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