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4分)幸福是什么?丽莎·普兰特(美)①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真正的幸福就是简单生活。②有人问我,“简单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4分)幸福是什么?丽莎·普兰特(美)①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真正的幸福就是简单生活。②有人问我,“简单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4分)

幸福是什么?
丽莎·普兰特(美)
①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真正的幸福就是简单生活。
②有人问我,“简单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我说,这是对“简单生活”的误解。“简单生活”意味着摒弃虚荣,少一些对物质的追求,多一些心灵的滋养。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从容,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
③简单,是平息外部无休止的喧嚣、回归内在自我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我们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
④当人们习惯于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时,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正在一天天地枯萎。当人们为拥有一幢豪华别墅、一辆漂亮小汽车而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以致每天晚上在电视机前疲惫地倒下;或者为了一次小小的升职,在上司面前小心翼翼地陪着笑脸;或者为了无休无止的聚会,精心装扮自己,虚度很多光阴……到头来,面对的只是一个内心孤独苍白的自己的时候,我们真该问问自己,它们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你不在乎外在的虚荣,只为内在的自己而简单生活时,幸福感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没有海滨华丽的别墅,而只是租了一套干净漂亮的公寓,这样我就能节省一大笔钱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旅游或者接济他人;我用不着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因为能证明自己的方式很多,提升并不是唯一的;我可以推去那些不必要的应酬,悠闲读书,独享书中无限风光,或者和家人、朋友交谈,分享轻松美妙的晚上……
⑥简单,也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我们将变得更敏锐,能真正深入、透彻地体验和理解生活。我们将会发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将为每一次日出、草木无声的生长而欣喜不已;我们将重新向自己喜爱的人们敞开心扉,表现真实的自然,热情地置身于家人、朋友之中,彼此关心,分享喜悦,真诚以对。那时,我们将发现彼此因隔阂而不能相互沟通的问题,不过是过于忙碌而疏于交流造成的。只有当我们开始体验亲密和谐、友爱无间时,我们将不是在生活的表面游荡不定,而是深入进去,聆听生活本质的呼唤,生活因此而变得更有意义。
⑦简单的生活是幸福的温床。只要不过度追求物质,不受虚荣的影响,我们的自由就会越来越多,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所以,让我们从清除“嘈杂声”和琐事开始,认清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必须丢弃的。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这就是简单生活所追求的目标。
(选自《名家随笔》,有改动)
小题1:填相应段落序号或原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填相应段落序号或原文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给下面漫画“幸福”中的羊选择独白,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幸福就是没有别的羊儿来和我争夺青草吃。
B.幸福就是每天都能欣赏日出,从容地吃草。
C.幸福就是能够独自地享受自由、无牵无挂。
D.幸福就是拥有一片广阔无垠的肥沃的草原。
小题3:说说第⑤段画线句的妙处。(3分)
小题4:简要分析④⑤两段的关系。(3分)
小题5:生活中有许多 “嘈杂声”。请举出一例(提示:不能用文中的例子),并联系选文内容谈谈该如何对待。(3分)
答案

小题1:a②   b③   c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 (不用原句不得分)
小题1:B
小题1:运用比喻(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突出了)幸福感对于人们心灵的重要性,从而论述了“简单生活”的益处。(意对即可)(手法1分;后面两点各1分。)
小题1:第④⑤两段内容构成正反对比关系(1分),第④段从反面论述没有简单生活的弊端(1分);第⑤段从正面论述了简单生活的好处。(1分)
小题1:(3分)举出生活中对不必要的物质的追求、或对虚荣的追求的一个例子,并写出该如何正确对待,即可。(举例正确1分;结合本文1分;正确对待1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仔细梳理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幸福”的阐释来选出答案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方法+观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四、五两段主要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对“嘈杂声”的理解来举例并谈“如何对待”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3分)
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
曹文轩
   ①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
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
筋的书。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②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③ 现在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④ 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尖刻的、现时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⑤ 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⑥这种具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更大的愉悦。不同的是,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只满足于停留在简单轻松的层面上,没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不仅有来自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过程中,有来自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深阅读带来的两种愉悦,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⑦ 轻而易举地获得,是一种愉悦;艰难追问与挖掘之后忽有所悟,是一种愉悦。前一种愉悦不需要付出,后一种愉悦则需要付出。我们究竟应当更喜欢哪一种愉悦呢?难道我们不需要思考吗?不需要对孩子们去说吗?
⑧ “轻而易举地获得”其实这一说法未必准确。轻而易举倒是真的,但未必可以获得——轻而易举,常常是不能有所获得的。唾手可得的露天矿藏是有的,但,通常情况下,矿藏都在地表之下,甚至是被深深覆盖的,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开掘的。
⑨ 应当告诉孩子们:有效的、高质量的阅读是需要一定气力的。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这一高度不要达到令他们厌烦、失去耐心的程度。它们略高于孩子们,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踮起脚尖够一够,这样摘取的果实也许更加甜美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愉悦。
(选文有改动)
小题1:本文主要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分)
小题2:第⑥小节怎样论述“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孩子)更大的愉悦”?请简述其论证思路。(3分)
小题3:第⑧小节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依据本文意思,下面对“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阅读意义而言,浅阅读可以满足一般人的消遣享乐,而深阅读可以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水准。
B.就文本选择而言,浅阅读读的是浅显的、不费脑筋的书,而深阅读读的是具有一定高度的、乃至于深奥到晦涩的书。
C.就阅读状态而言,浅阅读处在没有引导的放任自流的自在状态,而深阅读是有计划、有规约、有选择的自为状态。
D.就阅读收获而言,浅阅读能够使人轻易而举就能获得长久的愉悦,而深阅读需要花气力来获得探究的愉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警惕“穷家的富娃娃”现象
①甘肃省天祝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四年来共给儿子63500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一月生活费竟要1000元,别说父母在农村,就是城市里的工薪阶层也供不起这么出手阔绰的“少爷”。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达不到每月1000元生活费,“陈大少爷”四年竟花6万多元。也许,这就是农村老乡常说的“穷家的富娃娃”。
②从常理讲,贫困家庭孩子应该体贴父母辛苦,少花钱才对,可近年来“富娃娃”现象并不鲜见。一位大款朋友当过知青,为了当年插队朋友的友谊,专门办了一个为下岗知青子女就业的饭店。他以为这些人与父辈一样也能吃苦受累,况且父母下岗。谁知这些人个个好吃懒做、脏活累活根本不干,半年间20多个人全走了。“富娃娃”特点就是不顾“家情”,拼命追求高消费,比富裕家庭孩子都敢花钱,比豪门公主还娇气。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家有各家的家情。所以才要“吃饭穿衣论家当”,您没生在英国王室,非要和查尔斯比生活质量,岂不坑死你父母了吗?
③对“富娃娃”现象,恐怕卖血的父亲陈邦顺要负主要责任。自酿苦酒自己饮,难道儿子要多少钱你就给多钱?即使你卖血累死也供不起啊,你少给钱控制一下不就行了,指出过高的生活费承担不了,教育他艰苦朴素。事实上陈邦顺和许多家长一样,溺爱孩子劲头比富裕人家一点不差,总想多卖血多给“少爷”钱,自己吃苦没关系,只要“少爷”高兴。这可能和我们传统观念“望子成龙”而爱子过甚有关系,期望值越高越不放心。一些家长总想捧着哄着扶着,于是惯出一大批“少爷”、“小姐”,比发达国家的孩子还娇气傲气,尽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反,国外许多资本家却很少惯着孩子,一到18岁就让孩子独立生活,连生活费都不给,很多富翁孩子打工挣学费。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呢?
④孩子也有责任,简单说是攀比心理、虚荣心作怪,严重说是心理疾患。太富贵了,摆阔臭显一掷千金是心理疾患,过度贫穷也会产生心理疾患。怕别人说穷,怕别人嘲笑,千方百计打肿脸充胖子,虚荣心强到敏感的地步,对富裕同学仇视的地步,不顾父母死活只知要钱的地步。恐怕“陈大少爷”就属此类。其实生在富裕家是运气好,生在穷人家也不丢人,贫穷与富有并非你的选择,保持平和心态最重要。和富裕孩子比,越比越失衡,既不现实也不该如此想;多想想父母难处,越想越觉得父母可爱,就会珍惜亲情懂孝顺之理。
⑤多年来,社会舆论大力呼唤救助贫困学生,很少强调教育穷孩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力所能及地减少社会、家庭的负担。事实证明,穷孩子不见得“早当家”,贫穷也不会自然形成艰苦奋斗的习惯。今后舆论对穷孩子同样要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穷人的娃娃就要过穷日子,如果你非要当“富娃娃”,那就是和父母过不去了,更是和自己过不去了,何必呢?
小题1:选文中所谈的“穷家的富娃娃”现象有什么特点?请你用原文来回答。(2分)
小题2:第②段首句“从常理讲,贫困家庭孩子应该体贴父母辛苦,少花钱才对,可近年来‘富娃娃’现象并不鲜见。”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的“吃饭穿衣论家当”?(2分)
小题4:作者认为产生“穷家的富娃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5: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者意在论证什么道理?(2分)
小题6:读了本文,相信你会有很多感触,请你给陈邦顺的儿子写一封短信,规劝他不要做“穷家的富娃娃”。(不少于60字)(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人不炼,不成器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②《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③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一个人只有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才会老实,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小题1: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3分)
小题3:试对第④段的论述过程进行分析。(3分)
小题4:在文中作者引用了很多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请你再为本文补充两条名言作为论据。(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7分)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用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的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小题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10字以内)
小题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2分)
小题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4分)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                   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                     _。(10字以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韩如意的《态度创造快乐》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①一位访美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么祥和兴奋。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②“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③“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
④岂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⑤“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她把烦恼和痛苦抛下,全力去收获快乐。
⑥看来,快乐与态度的确存在着某种关联。
⑦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革”期间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他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
⑧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把多雨泥泞的咸宁描述成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⑨“荷花真好”,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欣喜赞叹不已,这是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旷达洒脱的胸襟,一种面临磨难坦荡从容的气度,一种对生活童子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⑩由此可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
小题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分)
小题2:文章开篇讲了一个故事,请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下面这段话也是就“态度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发表看法,请联系上文,用简明的语言谈谈它们对你人生的启示。(4分)
【链接材料】一个人是一首曲,当你播放迪斯科的时候,身边的人会随你跳舞;但当你播放哀乐的时候,身边的人只会随你流泪。一个人是一团火,可点燃身边的柴;但一个人也可能是块冰,会冷却身边的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