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王蒙 ①善良似乎是一个早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②我们当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善良 王蒙 |
①善良似乎是一个早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②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③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中,那些等待着向他们伸出善良的援助之手的冻僵者或是重伤者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恶狼?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而不惜将一切视为毒蛇和恶狼,不惜以对付毒蛇与恶狼的法则为自己的圭臬①,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④我们还可以问一下,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那些倒霉蛋当中又有多少人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当真的毒蛇和恶狼?如果说,面对毒蛇和恶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涂的农夫或东郭先生,那么面对并非毒蛇或恶狼的人却坚决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之,我们成了什么呢?是不是我们自己有点向蛇或狼靠拢呢? ⑤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强大呀。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是无所不为的,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恶少得多。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⑥然而人们还是喜欢善良、欢迎善良、向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⑦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人的。它属于人,它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它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它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⑧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 ⑨善良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⑩善良可以与天真也可以与成熟的超拔联系在一起。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会自卫和抗争,只是不滥用这种“正当防卫”的权利罢了。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恶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临大敌,其鸣也凄厉,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着面对现实,永远不丧失对于世界和人类、祖国、友人、理想的信心。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注释:①圭臬(guī niè): 圭、臬均为古代天文仪器,这里比喻准则和法度。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摘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稚弱而后者显得强大,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善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凶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逻辑角度看,第⑥段中的两句话之间是_______关系。第_______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指出善恶的不同结果。 4、第⑨段中划线的一组排比句高度赞颂了善良,请你根据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和认识,再续写出一组排比句。 善良也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_。 5、文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这是《课程标准》推荐我们阅读的名著。你一定熟悉里面的许多寓言故事。请写出其中两篇寓言的名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句俗语叫“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这话意思是说人不可行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 2、有所不为;无所不为 3、⑩;因果;正反对比(或对比) 4、示例:一种美丽,一种崇高,一种正气;或一种纯洁,一种魅力,一种幸福等等 5、披着羊皮的狼;狐狸和葡萄;蚊子和狮子;龟兔赛跑;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 6、示例:①对真正的坏人不可行善。(理由“略”。) ②对需要帮助的好人、弱者、可怜的人应施以援手。 (理由:玫瑰送人,余香留己,我们在行善的过程中不仅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获得快乐。)(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生命的品格 国风 |
人来到世上的时候,是自己在哭,别人在笑;人离开世间的时候,是别人在哭,自己在笑。人赤条条来到世间,也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把这个物质的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如何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历程的质量,人的生命通过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而从有限到无限。 要懂得珍惜。要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点赐予。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枝铅笔。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泥水的田里耕种;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枝铅笔从伐木工人到油漆包装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人海茫茫,能回首相聚是缘分。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要有悲悯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人一生下来的啼哭就预示着人生就要经历种种磨难。关键是要敢于面对苦难,有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地藏菩萨说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把为了别人而承受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荣耀和责任。只有这样,一个人在真正忍受磨难的时候,就会忘记磨难,人世间的好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感悟,所谓“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王阳明说:“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诱,“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从而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作者认为生命的品格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无论什么人都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那么,作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用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试联系自身实际来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2)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3)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4)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5)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6)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7)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8)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9)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 (10)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11)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12)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13)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1、解释文中的词语 缩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裨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上述语段按照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用“//”划分为四层 (1) (2) (3)(4) (5) (6)(7)(8) (9) (10) (11)(12)(13) 3、上述摘引的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4、联系全文,具有点题意义的上述语段中的句子是( ) A、(1) B、(2) C、(10) D、(12) |
一笑 王虎林 |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禀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您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风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列举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选文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选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梁晓声《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完成后面三道题。 ①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②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③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④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⑤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⑥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⑦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文章有改动) 1、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列举三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积极面对无奈 |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奔波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我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而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 在人生道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6.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__________面对____________的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