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5题。大国的随想单之蔷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

阅读下文,完成1~5题。大国的随想单之蔷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1~5题。大国的随想
单之蔷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卫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知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思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势。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加粗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如何成为大国(不与大国直接对抗,采取跟随战略)。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
2.①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②文化因素(国家意识、国家认可)。③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
3.秦朝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秦朝初建,还没有在六国的遗民中形成凝聚力,形成统一的”)
4.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中罔与两方国家对大国的标准理解不同;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中国的行为也会与西方大国的所为不同。
5.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与欣赏。给困难起名字
  你给困难起了一个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叫:坎。  
  在你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上,悬挂着一幅卷轴,上面写着斗大的一个“坎”。没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义,但你知道。几年前,你一手创建的企业因为遇上一场意外而风雨飘摇。你正愁闷着,那天,你父亲来了,送来这幅字。他说:孩子,说白了,这困难其实就是道坎,你说,这天下有人迈不过去的坎吗?     
  我给困难起了一个两个字的名字,叫:弹簧。   
  有一天,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老是说他现在如何的处境不佳,如何的困难重重。我在他说话的间隙,***一句:困难像弹簧……他不等我说完就接下去说: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完他就笑了,再也不提困难这两个字了。  
  他给困难起了一个三个字的名字,叫:绊脚石。   
  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打电话找他,问起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他在搬石头。我吃了一惊。心想他一个搞电脑软件的怎么会去搬石头呢?原来,他正在开发一个软件,已经失败了好多次了,可他一直坚持着。他说:再给我点时间,我准会把这块“绊脚石”搬开的。     
  我们给困难起了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叫:小菜一碟。
  那天,老总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按理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却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交货。老总很清楚这决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却必须完成。在会上,老总问,怎么样?能不能完成?真完不成我们就放弃这笔订单。我们全体员工是这样说的:没问题,小菜一碟。
  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你认为它是道坎它就是道坎,你迟早会迈过这道坎;如果你认为它是弹簧它就是根弹簧,你铆足劲一不留神就把弹簧拉得失去弹性;如果你认为它是绊脚石它就是块绊脚石,搬开后,你的面前马上就呈现出一条宽阔的阳光大道;如果你认为它是小菜一碟它就是小菜一碟,你肯定会有十足的信心将它几大口吃个精光。
  当然,你若是非要认定困难就是困难不可,那么你十有八九要在这困难的面前①②了。
1.文中的“坎”“弹簧”“绊脚石”和“小菜一碟”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论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请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这样构思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①②处应填“望而却步”、“一蹶不振”,还是“一蹶不振”、“望而却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精段精析。    
  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一种经验(无论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经验),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查,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因而随着年事渐长,他们的工作也更重要更丰富。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能够做出有益的事情。    
  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向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1.选文第1段集中论述了什么内容?
                                                                                                                             
2.如何理解“工场”和“工厂”的区别?
                                                                                                                               
3.作者说“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由此可推知,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4.作者描述这些劳动者,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    熬住就是一切
张颐武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能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认准了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笑到了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的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判断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大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则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心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终究难以让人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_________。
2.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第⑥段中的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当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后,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令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等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下文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加粗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