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
题型:甘肃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常存善念 |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_________。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_________。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_________。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人要常存善念。 2.通过善恶对比,阐明人要常存善念,而不可存有恶念。 3.①导向作用②推动作用③积累作用 4.第一层:写善念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层:写善念的形成与来源。 第三层:写如何做到常存善念。 5.警示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时常反思,以便做到弃恶扬善,唯善是举。(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论美》,完成问题。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通读全文,请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句子,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段,作者把“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的原因归结为“造物的吝啬”,你认同这个看法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中国正处在明末清初),他在文章中选用的事例都是欧洲的,设若培根学贯中西,他可能会选择哪些中国的例子来证明文中的一些观点呢?请就文中的某一观点写出一个相对应的例子。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下美女效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许多人不惜花费巨资,忍受剧痛,开始整容手术,人造美女闪亮登场。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阅读①、②段,分析作者摆出了敌方什么样的论据和论点。 敌方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方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针锋相对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⑨段,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 筋骨和脊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宰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两个例子加以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
善败者不亡 |
①诸葛亮说“善败者不亡。”善败者——正确对待失败的人,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②人生一世,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总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败。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浸透着失败的血和泪。诸葛亮虽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却也没有避免街亭失守。 ③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卧薪尝胆,最后战胜吴国。如果越王只一味地尝胆以警策自己,而不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败,他能成功吗?大科学家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爱迪生是“善败者”,失败后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开始下一次的试验,才发明了蓄电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显示了多么顽强的毅力。 ④人生就像长长的跑道,每一个人都是运动员,跌倒能爬起来奋起直追,便有了成功的希望。因而人都应该“善待”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若不“善待”失败,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楚霸王项羽把失败归于天意,他大喊:“天亡我!”所以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⑤我国有句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告诉我们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奋斗是成功之父。”如果我们把它和那句谚语综合运用,我们每一个人就会成为“父母双全”的人,我们将会成为战胜困难的强者,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就会成为“善败者”。那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作者:佚名选自《成长故事》) 1、通读全文,请你说出怎样才能成为“善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③小节划线句的句式要求把下面这句话进行扩写并填在横线上。 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606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六零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第⑤小节,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父母双全”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表达的基本观点,逐一分析下面给出的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名言一:成功的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名言二: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拿破仑 名言三:没有岩石的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尼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
在规则面前低头 |
①最近读到一篇短文:中国的留德大学生见德国人做事刻板,不知变通,就存心捉弄他们一番。中国大学生们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了“男”“女”的字样,然后躲到暗处,看“死心眼”的德国人到底会怎么做。结果他们发现,所有到电话亭打电话的人,都像是看到了“男”“女”厕所的标志那样,毫无怨言地进入自己该进的那个亭子。有一段时间,“女亭”这边电话闲置,“男亭”那边的人宁可排队也不往“女亭”这边移动。中国大学生们惊讶极了,不明白德国人何以“呆”到了这个份儿上!面对中国学生们的疑问,德国人平静地耸耸肩说:规则嘛,还不就是让人来遵守的吗? ②无独有偶。有一个中国学生参观团在澳大利亚一所中学就餐,餐厅的各个窗口都分别标有类别,有“高年级窗口”,有“教师窗口”,学校还特别为中国学生参观团开辟了一个窗口。到了就餐时间,窗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中国学生队伍旁的“教师窗口”前没有一个人。于是,有些中国学生便跑到“教师窗口”去打饭,很快,中国学生们个个都打好了饭。他们回转身来,发现澳大利亚的当地学生们都还在排队,没有人到空无一人的“教师窗口”打饭,中国学生都感到奇怪。带队的老师专门为此询问了学校的副校长。副校长说:“这不是我们的校规,但这可能是一个习惯。”后来,带队的老师又有意就这个问题问了那所中学的澳大利亚学生,一名读初二的当地男孩告诉他:“这是规则,规则不就是让人遵守的?否则要它干什么!” ③德国人和澳大利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汗颜。我们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了——我们漠视规则已经多久了?也许我们背负了太久的思想枷锁,以至于“翻身”以后也敢于漠视对社会有益的规则。我们常常“聪明”地认为,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何必被死规则套住。可是我们应该想到,当规则被视为可以漠视或变通以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现实问题——人情、金钱、权力……倘若一切都可以改变规则,那我们来之不易的民主社会又如何维系? ④我想,世界上如果真有所谓的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应该比地狱的规则更详细。因为,甘愿接受规则约束的心灵才是真正自由的心灵。相反,无视规则、对抗规则的心灵是被魔鬼钳制着的不自由的心灵。在规则面前低头,是人类崇高精神的最佳体现。 ⑤有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高贵生命的圣洁花园。 1、这篇文章中,作者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大学生们惊讶极了,不明白德国人何以“呆”到了这个份儿上!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高贵生命的圣洁花园。结尾这句话有何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见到漠视规则的行为,请列举出2-3个漠视规则的行为,并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我们都是成功者 |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是一种感觉,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觉。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也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情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之路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②自然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中的“经历”与“感受”次序为什么不能互换? 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作者围绕论点,从两方面来论述,这两方面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