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这样的13亿人三童  ①这些天不知道流了多少泪,不知道被多少人感动,感觉自己从未如此哀伤却又充满希望!看到国外网友的一些留言,我为身为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这样的13亿人三童  ①这些天不知道流了多少泪,不知道被多少人感动,感觉自己从未如此哀伤却又充满希望!看到国外网友的一些留言,我为身为

题型:河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这样的13亿人
三童
  ①这些天不知道流了多少泪,不知道被多少人感动,感觉自己从未如此哀伤却又充满希望!看到国外网友的一些留言,我为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更为有这么多好兄弟姐妹而自豪!面对灾难,没有抱怨;面时死亡,没有放弃,如此众志成城的13亿人去哪里找?
  ②有人说我们是丑陋的中国人。可是这些日子以来,我看到的都是人性的美:失去了至亲还在第一线忙碌着的干部,哪里危险哪里去的温总理,用自己的身躯换来孩子们生命的教师,和时间赛跑的救援队伍,无偿送水送饭的农民,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群众,集体为遇难同胞默哀的13亿中国人民!这样团结一心,关爱他人的一群人,你还能用“丑陋”来形容吗
  ③有人说,中国人面对这场灾难的冷静让人震惊。因为他们看不到怨天尤人或者打砸抢劫,那里只有压抑悲痛奋力抢救生命的一群人,只有热情而又无私奉献的一群人,只有不断工作不断挖掘的一群人。这种冷静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品质,是中国人得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传统,也是中国人可以如此凝聚的原动力。
  ④以前听说过很多生命的奇迹,听说过很多让人钦佩的人与事。而如今,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亲眼看到了那么多的生命奇迹,那么多坚强勇敢的人们。一个孩子说,被压在石板下时,又黑又怕,于是她开着手电筒看书,驱除恐惧。这只是个孩子,想法单纯的孩子,但是她却克服了也许我们成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这些在废墟中奇迹地生存下来的人们.是最勇取的!
  ⑤奥运圣火,让世人看到了我们的团结;地震之灾让世人看到了我们的坚韧!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记住2008,记住在这一年发生的所有的事。经过这一年,我们将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团结,更加乐观,更加奋进!(选自《海南日报》2008年522日第14版,有改动)
1.除了冷静,这样的13亿人还有那些共同的品质?(至少说出三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应改为陈述句,你同意这种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自然段列举小孩被压在石板下仍开着手电简看书的事例,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4则材料中,哪一则不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
A.联合国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蹭800万美元。
B.美国总统布什对中国人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慷慨互助精神和坚强品格表示钦佩。
C.泰国中文报纸〈〈亚洲日报》就中国发生地震灾情在头版发表评论,指出“任何灾难压不倒中华民族”。
D.汶川地震后,俄新社的文章指出,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中国人从没在磨难中倒下。
答案
1.示例:坚强 勇敢 团结 乐观 坚韧
2.示例:不好,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不能用“丑陋”来形容中国人。
3.中国人是勇敢(坚强)的。或这些在废墟中奇迹生存下来的人们,是最勇敢的。(意对即可)
4.A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是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为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
刘彦敏 王书生

  ①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作一次太空旅行。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②探究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的解释或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③“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他们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于科学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狂热的投入。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一夜成功。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
  ④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研究,对本土的研究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⑤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静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心像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研究,做点学问。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是一名学者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著名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载《光明日报》2007年2月6日,有删改)
1.细读文段,霍金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古今中外的科学大师都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论据有些多余,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引用了著名科学家丘成桐的“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这句话,能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觉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②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③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④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⑤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不画别人的风景
谭延桐
  ①怀斯是美国一位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我的朋友希望她正在读七年级的小女儿能够多临摹一些怀斯的风景画,可是她的女儿却说:“不,我不画别人的风景!”“不画别人的风景”,这句话让我为之一震。
  ②是的,别人的风景,即使再好,也是别人的风景;即使临摹得再逼真,也不可能变成自己的风景。这是肯定的。很显然,朋友的小女儿是不想失去自己才不假思索就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不画别人的风景”的。李可染说过:“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这个道理,她懂。
  ③我不禁想起了张大千。有一年,他去国外办画展,就在他自得地等待赞美时,却受到了观画者的“当头棒喝”:张大千在哪里?后来,张大千彻底摆脱了别人的影子,真正找到了“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④泰山有泰山的风景,黄山有黄山的风景……这谁都知道,如果它们彼此临摹,肯定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泰山和黄山了,大家也就彼此一样了,鼻子、眼睛、眉毛都一样了,再也分不清你和我了。那么,最终的下场就只有一个——可悲。
  ⑤数来数去,可悲的例子还真有不少,就比如那个以效颦而闻名于世的东施吧,本来,她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去模仿美女西施,模仿西施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最终便成了世人的笑料。
  ⑥如果他们也能像我朋友的小女儿那样知道“临摹”的后果,不去“画别人的风景”,而是一心一意地“画自己的风景”,至少,遗憾是不会走近他们的。为了不让遗憾走近自己,像朋友的小女儿那样从小就清醒地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美好的境界自然就成了。(选自《黄河文学》,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第②节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揣摩第③节中画线句子“张大千在哪里”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节说“不去‘画别人的风景’”,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吕叔湘

  ①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②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其实,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③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本考试题由1995年高考题改编而成)
1.根据第①段,指出旧式教育的两大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第①自然段,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语句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2种有效方法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