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中国需克制“亮剑”冲动陶斯咏  ①2010年新年伊始,民间有三种声音惹人注目:一是中国应该强力报复美国售台先进武器,二是及时出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中国需克制“亮剑”冲动陶斯咏  ①2010年新年伊始,民间有三种声音惹人注目:一是中国应该强力报复美国售台先进武器,二是及时出兵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中国需克制“亮剑”冲动
陶斯咏
  ①2010年新年伊始,民间有三种声音惹人注目:一是中国应该强力报复美国售台先进武器,二是及时出兵阿富汗和开放瓦罕走廊,三是设立海外航运补给基地。这说明不少人认为中国是时候展示肌肉了。但笔者认为,中国应当学会适当遏制和调节自己的“亮剑”冲动。
  ②“亮剑”自然需要“两强相遇勇者胜”的豪气,但同样取决于自身实力强大与否。经过60年来的长期积累,尤其是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确实取得了一些值得自豪的成绩,比如2009年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美国最大债券持有国。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类似数字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实力强大。事实上,仅占美国GDP总量30%左右的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尤其是在考虑到中国外贸经济还大多处于全球产业利润链低端的情况下,本身就说明中国还仅仅是一个世界经济的“长工”。
  ③更为主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尚未及时与合理的转化为社会福祉。相反,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生态失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脆弱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最为关心的恐怕还是自己能否买得起房、上得起学、找得到工作以及有一个舒心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国需要为解决国内民生问题而争取和平的国际空间。
  ④此外,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说法,依据军事装备和军事人员的数量和规模,中国军力位居世界第二。这种认定方法科学与否另当别论,但即使中国综合军力确实位居世界第二,与美国军力相比也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坦言之,中国还不具备与美国打一场战争的能力和胜算。须知,在高科技战争形态下,仅凭“拼刺刀式”的“亮剑”勇气,是远远不够的。
  ⑤当然,国家利益不容侵犯,“以直报怨”合情合理。但是,强力报复乃至军力对抗并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唯一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在全球化愈来愈迅猛、人类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灵活运用与充分发挥“巧实力”的作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不二法门。
  ⑥要求“亮剑”的呼声,实际上正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下怀。美国售台先进武器等举动,不仅意在阻挠中国统一大业,还意在激起中美军事对抗和竞赛,从而重演上个世纪美苏军备竞赛进而拖垮苏联帝国的一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气候问题、联合国会费问题特别是出兵阿富汗等问题上,承担所谓“更大的世界责任”,正是其求之不得之事。但是,美国“拉屎”,中国何必为其“擦屁股”呢?
  ⑦笔者认为,“韬光养晦”是中国长治久安的发展大计。或者说,中国必须全力专注于国内的发展与和谐,而对于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也需要本着“修文德以来之”的传统文化精神,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加以解决之。换而言之,中国需要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世界——这不是“文弱”,而是“文德”,符合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的国家道德指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亮剑”需要实力再强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亮剑”需要中国军力再上层级
3.2010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交涉,在白宫会见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我们是否可以展示“亮剑”精神予以反击?请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国应当学会适当遏制和调节自己的武力报复的冲动。
2.“亮剑”需要经济更发达
3.答案示例:现在还不是展示“亮剑”精神予以反击的时候。奥巴马会见达赖,是攸关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敏感事件。“正如奥巴马去年访华时温家宝所言,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美双方都意在控制危机,以大局为重的观念很明确,努力把损耗降到最低。在重大问题上,双方应努力保持官方外交、民间外交的协调性。(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黑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谈“自制力”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取一个外国名人的事例,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③段加粗词“这种说法”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B.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储蓄人生
雁鸣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真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一对陌路相遇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人生应该储蓄的东西很多,作者认为应该储蓄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情,也需要储蓄。结合原文,谈谈应该怎样储蓄友情。(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彩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的人生中最值得储蓄的是什么?为什么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信仰之光》,回答问题。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选自《灵魂只能独行》,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还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信仰危机的消极表现之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西安某大学生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后,怕伤者记住自己的车牌号,就对其连捅数刀,置人于死地,药家鑫无视伦理、泯灭人性和漠视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舆论是不能“制造”的
沈敏特
  ①我们不仅常常听到,并且已十分适应和习惯了这样的词语,即每当要做一件大事时,运作策划中会有这样一个环节,我们理所当然称之为“大造舆论”;至于很多商业或娱乐行业的炒作中,更把“大造舆论”作为重要手段。
  ②但是,舆论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来的,绝不是舆论。
  ③上溯历史,中国确有“大造舆论”的传统。如我们最熟悉的陈胜要称王大楚,就让亲信装神弄鬼,燃起篝火,假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声。还有制造舆论的最经典例证,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专门给他老子制作的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大量制造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舆论”。袁世凯于是放心大胆地加快了登基步伐,结果也加快了走向覆灭的步伐,创造了一个王朝寿命最短(八十三天)的“吉尼斯纪录”。这种“大造”,确有一时之效,而最终的效果是制造了自己的覆灭。
  ④热衷于“大造舆论”者的心理前提,是对“大造舆论”的一种依赖性迷信,总以为这种按自己利益需要所制造出来的“舆论”,具有神奇的魔力。殊不知,这种人为“大造”的舆论,会有一时之效,归根到底却是始于欺人而终于自欺。舆论的本质是民心、民情、民意,只有背弃人民,才需要“大造舆论”。
  ⑤时至今日,网络固然也可以利用来“制造舆论”,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看到大量“制造”出来的“舆论”;但人们同样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更多真正承载着民心、民情、民意的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使舆论发挥出这样的功能,在这六十年中是空前的。没有网络,南京市江宁区那位房产局局长的贪污行为能如此快速地揭露出来吗?没有网络,弱女子邓玉娇会获得无罪判决吗?网络使舆论自下而上、自然生成的特征获得了难以阻挡的发挥,它送给舆论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难以阻挡!(选自2010年第19期《凤凰周刊》,选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后回答,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两个“难以阻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