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

题型:内蒙古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做“厚道”。
  ④厚道不是方法,虽然可以当方法训练自己。它是人的本性。厚道之于人,是在什么也没做之中做了很大的事情,契诃夫称之为“教养”。
  ⑤如果美德分为显性和隐性,厚道具有隐性特征。
  ⑥厚道不是愚钝,尽管很多时候像愚钝。所谓“贵人话语迟”,迟在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评价沉着,君子讷于言。尤其在别人蒙羞之际,“迟”的评价保全了别人的面子。真正的愚
  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以宽容给别人一个补救的机会。
  ⑦厚道者能沉得住气。厚道不一定得到厚道的回报,但厚道之为厚道就在于不图回报,随他去。急功近利的入远离厚道。
  ⑧在人际交往上,厚道是基石。它并非一时一事的犀利,是别人经过回味的赞赏。处世本无方法,也总有一些高明超越方法,那就是品格。品格可以发光,方法只是工具。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⑨厚道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
  ⑩厚道是有主张。和稀泥、做好人,是乖巧之表现,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是糊涂之表现,与“道”无关。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宁可憨,而不巧。
  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①~③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④⑥⑧段,完成题目。
段落     关键句
④     厚道是人的本性。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做人要厚道。
2.通过名人名言和俗语引出论题。
3.⑥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良。⑧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
4.运用对比论证,把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是非分明,让读者对厚道有更透彻的理解。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题型:上海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黑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阅读《自尊》一文,回答问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对“自尊”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问题。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辽宁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2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①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②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③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④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⑤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⑥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⑦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⑧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⑨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⑩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要给父母以安全感,必须理解他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母呢?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说,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可走。你赞成走哪条路?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