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③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④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表现。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历经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华。你为别人着想或许并不希冀得到等价的回报,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这样恰恰越得到了回报。慷慨无私地为人着想,就像播种,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围绕中心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盲人的故事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句与“助人”有关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学问。(或“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遇事肯为别人着想。”)
2.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3.遇事能替别人着想这一学问,平头百姓也能做。(或“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为你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示例: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人。(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是__________先生写的一篇___________(议论文的一种类型),作者在文中要反驳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单据这一点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所选语段的第一自然段中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如把这段中“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都去掉,在这一段结尾笼而统之加一上句“这些都是事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划线的词语,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时被国民党书报机关删去的,请问他们当初为何要删去这些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一些群众忧国忧民,表现出对当时中国现状的不安。 
B.一部分人在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实际上是为了混淆是非,掩盖国民党当局的罪责。 
C.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人但求自保,民族的团结精神正迅速解体,因而有识之士发出了感慨。
D.国民党上层官僚无心抵抗,以此论调掩盖自身罪责。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根据文段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反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中“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自己有创造性思维,你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读书·养气·写作
  ①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戾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凤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⑤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宜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⑥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出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1、③段中划线词“气”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作者在文中对学生的读书提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要求。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千城一面”与“自主文化”
江明
  ①近两年,关于国学、炎黄等“宏大文化”的品评争论,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名利炒作的工具。“功利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一些曾经熟悉的人文印象、某些淳朴的地方风情,却在渐渐模糊,甚至遗忘消逝。最典型的,各地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被大批拆除,广场花园、形象大街建得热火朝天,城市规划难抑崇洋意味。“千城一面”不仅今人产生视觉疲劳,曾经不尽相同的地方民俗也随着外部环境与内在思想的改变渐渐“雷同”。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②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时常是按照“尊重历史、保护氛围”的原则进行。漫步于一些欧洲城市,你会感叹于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稍事休息的咖啡厅,没准就有上百年历史,墙上发黄的老照片则在向你娓娓道来它的亲历与沧桑;面对历史人物、艺术家的故居老宅,你的脑海中不禁会浮现重大历史事件、杰出艺术作品的缔造映像。工业与科技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古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等风格的建筑永不“落伍”,成为镶嵌在城市的一颗颗明珠。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地居民常常以历史积淀为荣耀,以人文传承为自豪,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保持着特有的平和与宁静。再看“年轻”的美国,一口百年水井也会被围栏保护。西部牛仔、西部淘金等“冒险史”,更被视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
  ③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地方特色建筑繁多,人文风情积淀深厚。京韵文化、海派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不是兼具“胡同祥和与皇家雄伟”的气度,就是蕴涵“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豁达,要么则映衬着“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的顽强坚韧……种种优秀的人性品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产,极大地体现出中国各地的人文精髓,无异于一笔笔无价的财富。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
  ④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有时是会面临一些难点,但这并非是取与舍的对立。某种程度上,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因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亲和力与包容性的,吸收先进文化不等于放弃既有的精华。倘若善加引导,有针对性地融合,强强结合就会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至于文化与风格的纯粹性,只要不片面狭隘,同样有法可解。就建筑风格统一而言,巴黎的老城与新城,已是创新发展与古迹保护的典型范例。
  ⑤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国内一些地方,正掀起如火如荼的“申遗热”;或是以沟通交流为名,频频举办“××文化节”。“文化觉醒”的口号是不错,但实质却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旅游开发、招商引资、GDP政绩、利益驱动,功利的导向令原生态氛围变味走样,更致使一些自然、人文、非物质遗产遭遇毁灭式攫取。“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⑥没有精神信念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则可能是盲动的躯壳。在倡导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应当继承保护自身已有的精粹。向更广大的范围推介传播;同时,还应通过传媒倡导、艺术创造、群众文艺、校园活动、企业经营理念等途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型城乡文化,最终形成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文化。也只有从地区实际出发、符合公众理想与行为的文化,才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具备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最后要说的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自主自足”,一味“与国际接轨”,难免“邯郸学步”。
1.本文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而大发感慨的?这一问题作者认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筑是文化的反应。第②段中“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反映了发达国家居民怎样的一种文化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谈到“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支撑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请作一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作者论述了怎样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国人怎样的一种品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语言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意义深刻,下面摘录几句,请你结合原文,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来。(1)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2)“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敬畏经典
李景阳
  网络上的扯淡不见得可怕,怕的却是我们的专家权威不敢说句公道话。前不久,潘冬子经某士包装,竟成了个参加电视歌手选拔大赛的当代帅哥,画面是现成的,“配音”是自产的。“专家”认定“很有想象力”并反驳说八一电影制片厂抨击此“恶搞”乃亵渎经典“理由不足”,因为,电影《闪闪的红星》未必是经典。“对传统的颠覆和反叛”,这个很时髦的用语,倒成了恶搞者的充足理由。照此办理,所有业成历史的东西,都可以像数码相机的拍照一样说删就删。不过这样一来。当今正喘气的活人的来路可就说不清了。对于以往的东西,历来有“扬弃”之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合道理,“颠覆”和“反叛”的原则本来就不适于传统,用这歪道理来解决一切文化涂鸦行为,就更荒谬了。
  关键问题还是死老虎好打。蹂躏古典,没有人出来打官司。《三国演义》等古代文学名著,怎么“水煮”,也不会有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若干代嫡孙状告法庭,所以任凭骑在古人的脖子上拉屎,绝对构不成“侵权”。近时一次国画拍卖会上,一幅名画赝品正待落槌,恰逢已故画家之子法场质疑,拍卖公司终于告负,此事乃凑巧。大部分情况还是神不知鬼不觉,民不反官不究。鉴于此,恕笔者支一歪招儿,对古代的文化遗存大可为所欲为,不必顾虑吃官司,坐班房,挨罚款
  篡改《闪闪的红星》,想不到竞撞到枪口上,不仅八一电影制片厂不干,连一些知书达理的专家也不敢理直气壮地替它说话。
  有一种“中间论调”认为,拿古典、经典自娱自乐无可非议,只是不必拿到公开场合上。照笔者看,“消费古典”、“娱乐古典”的游戏态度,正是古典经典连连遭殃的根源。偶有一日,听京城商业性娱乐场所点歌台的视屏上响起节奏铿锵的《游击队歌》。开头还是原汁原味的“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不想后面竞有出人意料之笔日“不论党不论派,我们一起来抵抗”云云。若说高鹗续《红楼梦》态度良好只是功力不足的话,这般给抗战老歌的“添足”简直就是轻浮了。
  既然有“文化消费”一说,似乎看来就可以拿古典经典当烹饪原料随意添油加醋胡炒了。但文化消费大抵是花钱买文化享受的涵义,并非含着给古典经典胡乱画鬼脸儿的意思。故尔,此概念并不能给戏古的玩闹提供证据。要是因为今人注重休闲娱乐,渐渐地就把古今的文化遗存搞得面目皆非的话,那可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浩劫”!古典和经典千百年来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属于保护的遗产,还是多些敬畏之心为好。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涂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对于经典,我们后人应当抱有怎样的态度和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章,概括要点,填写下面的表格。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序号
恶搞例子
恶搞者理由(心态)
作者的反驳
(1)
《闪闪的红星》
 
 
(2)
名面、名著
 
保护文化遗产
(3)
游击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