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②快,有快的好处。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快速更新的各种信息。宽带网的口号是“极速世界”。据说,现今人们每天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的所见所闻--这不是多活出几辈子了吗?
       ③然而,人们很快又发现,一味的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的心情!草草地掠过生活,往往会把细节当做累赘抛掉,生活便仅仅剩下了梗概。
       ④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⑤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现代人旅行,从海南岛到哈尔滨,波音757只要几个小时。旅行感都还来不及出现,旅客已经从夏季飞进了冬季。可是,呼啸的飞行既看不清长江,也看不清泰山。古人骑一头毛驴上路,歇歇停停地走了三个月。他们不在乎哪一天抵达目的地,但他们说得出哪里草长马肥,哪里风高雪厚。小桥流水,黄土高坡,只有一程一程地慢慢走过,人们才可能真正认识江山。否则,我们只不过认识一张地图罢了。
       ⑥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离“心清自得诗书味”的境界越来越远了。然而,阅读就像与一位慢条斯理的智者交谈,是急躁不得的。读一本巨著是如此,读一篇美文、一首好诗亦是如此。不细细品味,你如何能读出“煮酒论英雄”的那份豪情与智慧?不跟随陶渊明一路寻觅,你如何到达宁静优美的“世外桃源”?不让心灵带着想像的翅膀翱翔,你如何领略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韵?
       ⑦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倘若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
       ⑧亲爱的朋友,处在争先恐后的浮嚣尘世里,我们不要只顾手忙脚乱地往前飞奔。“水流心不竞”,有时将脚步放慢一点,温习另一个久违的世界,我们会渐渐地平静,甚至大彻大悟。
1.本文标题处即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通读全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具体是从哪几方面告诉我们“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的?
                                                                                                                                                    
2.深入字里行间,细致探究:
(1)第③段提及“快餐式的阅读”。请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快餐式的阅读”?
                                                                                                                                                            
(2)细读第⑦段,具体说说作者引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有何作用?
                                                                                                                                                           
3.本文作者认为“一味的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慢就意味着会被时代抛弃,快才是制胜的法宝”。你是怎样看待“快”与“慢”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具体谈谈。
                                                                                                                                                            
                                                                                                                                                           
答案
1.示例:本文分别从“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潜心阅读”,“倾听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三个方面告诉读者“有时,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2.(1)答:我认为“快餐式阅读”就是指阅读的文章的篇幅短小,阅读的时间短,读得快不作深入的探究的阅读方式。
(2)例:引用这个典故,意在证明“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这一分论点,进而告诉人们慢慢倾听是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同时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3.“略”
举一反三
冠军,曾“输在起跑线上”

       ①在日本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 米栏决赛中,“飞人”刘翔以12 秒95 夺冠。这是他夺得的第一枚世锦赛金牌。比赛记录表明:刘翔的起跑反应时间是0.161 秒,列八名选一手中第五位。其实,在以往的许多国际赛事中,刘翔的起跑反应都慢于别人,可以说,有好几次,刘翔都是“输在起跑线”却“赢在终点”的世界冠军。可见,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只要不悲观失望、而去奋起直追,坚持不懈,一样能够赢在终点。 
      ②贝多芬曾说,只有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才能成就卓越。江苏女孩吴晶从小双目失明,站在这样的“人生起跑线”上,她却乐观自信,在艰难中磨练自己,最终不仅成了杰出的残疾运动员,而且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今年初,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都同意接收她入学。吴晶虽然“输在起跑线上”,但同样“跑”出了精彩的人生。再如,浙江的滕头村在创业发展之初,“起跑”时也大不如人,但坚持不懈的努力却使它成为闻名中外、富甲一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所以,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充满自信,不言放弃,才能将“起跑线上的输”最终转变为“终点上的赢”。
        ③反之,                            。王安石《伤仲永》中那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天资聪慧,很小就会做诗,便有人花钱请他写诗。他的父亲就天天带着他做诗赚钱,不让他好好读书,结果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如果当官也算作是“起跑线上的赢”,许多贪官当初大权在握,何等威风神气,但后来“权为己用,利为己谋”,终因贪欲毁掉了前程,甚至断送了生命,在事业、人生的“终点”上输得一塌糊涂。
       ④现如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或者因为孩子“起跑”不好,就沮丧地认为输掉了一切。诚然,要达到同样的目标,“起跑”慢的,肯定要比“起跑”快的付出更大的努力,但只要方法得当,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超越自己,跑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卢玉春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3.根据上下文,请为选文第③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像韩寒那样珍惜你的痛感

        ①韩寒已经是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候选人,而且在200名候选人中名列前茅。
       ②韩寒现在的地位无疑蒸蒸日上。但也有人不服气:韩寒有什么了不起?深刻不如鲁迅,智慧不如胡适,高尚不如德兰修女,壮烈不如林昭、张志新。的确,相比于中外先贤,韩寒太普通了,普通得跟我们每个人几乎一模一样。但这才是韩寒最有力量的地方,他越是普通,他就越有普遍性,就越是可以推广。他具备的很多元素,的确都平常,的确我们都具备。说到底他无非比我们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公民的气质,那就是率性,那就是真实。
       ③正是率性而真实的公民气质,使韩寒能够自由言说,说出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痛感,这痛感犹如盐,不需太多,就那么一点点,他的境界就跟我们迥然不同了。他自由地言说,爱他所爱,恨他所恨,但是有代价吗?有不能承受之重吗?没有。这说明无奈无论怎样深重,也没到我们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必自己吓自己。
       ④看看韩寒,多爽朗,多快乐,多阳光。他说出他的痛感,但他无须浸淫在悲苦之中,无须那么愁云惨淡。病往往都是憋出来的,韩寒不憋,韩寒不委屈自己,他说出来了,说出来他就得救了,他就有尊严了,他就健康了,就可以作为一个正常人,享受他的尊严,享受他的健康,享受他的正常的生活了。
       ⑤这正是公民社会的旨趣所在。它不是要对抗什么,不是要反叛什么,不是要颠覆什么。它不过是一个一个人的自我救治,不过是一个一个社会细胞的自我修复。不是外科切除,而是精确改良,微观演进,用新生命的生长遏制社会的溃烂。这之于我们可能是最现实也最可行的选择。先贤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他们昭示着人类可能达到的精神高度。但先贤跟我们实在落差太大,我们往往没有献身的勇气,心向往而实不能至。但没关系,韩寒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学韩寒就可以了,韩寒无非比我们高出半个头,至多一个头。我们使劲往上跳一跳,甚至只需要踮踮脚尖,也能达到跟他一样的高度。那么,我们何乐不为?
       ⑥像韩寒那样,珍惜你的痛感,珍惜你喊痛的权利,使韩寒成为潮流,成为时尚。
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本文论证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他越是普通,他就越有普遍性,就越是可以推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当前的社会可有痛感?请简要陈述你的痛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竞赛题难度:| 查看答案
细节决定成败
        ①细节决定成败。乍一看这句话,似乎有点耸人听闻;可静下心来往深处一想,这句话还真有点发人深省。
       ②查《辞海》,有关“细节”的注释为:“琐细的事情,无关紧要的行为。”窃以为,前半句注释尚可理解,后半句则大谬矣!
       ③比如,随地吐痰,在许多人眼中根本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行为”。可是,就是有一家药厂的厂长,因为在陪同拜尔公司的代表参观制药车间的过程中,随地吐了一口痰,就使一大笔外资引进泡了汤,也使这场耗时数年原本胜券在握的谈判功亏一篑。厂长颇觉冤枉,认为不就是吐了一口痰么,有那么要紧吗?拜尔公司的代表说得好:制药车间的卫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一厂之主的厂长都能随地吐痰,那么这里的员工素质可想而知。与这样的药厂合作,怎么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呢?
       ④在我国,此类因忽视细节而吃大亏的企业屡见报端。浙江一家专营出口冻虾仁的企业,一些员工因剥虾仁手痒难受,就用氯霉素消毒水止痒,结果氯霉素渗入了冻虾仁。欧洲检验部门硬是从1000吨的冻虾仁中查出了0.2克氯霉素,引起欧洲一些商家退货和索赔。这家企业险些遭受“滑铁卢”而一蹶不振。由此可见,细节,看似“琐细”、“无关紧要”,其实在市场竞争中它倒常常是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
       ⑤“细节”,对于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来说,更是重要。诸葛亮在街亭守将这一细节上,一个疏忽,不仅伐魏之役前功尽弃,自己还差点当了司马懿的俘虏。同样,1950年,美国若在出兵入侵朝鲜前,对兰德公司的“一旦中国出兵,美国将输掉这场战争”的研究结论中的细节略表尊重的话,那么它将会避免一场“错误的战争”和“惨重的失败”。
       ⑥这些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都告诉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不能轻视细节,否则失败将如影相随。然而,我们不少干部至今依然还是“生活不拘小节,工作不讲细节,说话大话连篇,做事大而化之”。如此当干部、做领导哪有不跌跤的!
       ⑦在我国,在细节上,做得最好的莫过于***。他经常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密切注意每个细节。“治大国若烹小鲜”,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次,在招待外宾前,他问:“今晚的点心是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脱口而出:“大概是三鲜馅吧。”***马上严肃地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
        ⑧对此,尼克松感慨颇深。他曾回忆说,对于***来说,任何大事都是从注意小事和细节上入手。“我们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应邀去看乒乓球表演,当时天已下雪,而我们预定第二天去长城。演出中,***离开了一会儿,是去通知有关部门清扫通往长城的路上的积雪。”“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的这句名言,用在***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写了哪些细节?请任选三个细节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                                                     
(2)                                                    
(3)                                                    
3.文章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和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它们论证的观点是否一样?
                                                                                                                   
4.你认为《辞海》中关于“细节”的解释是否需要作修改?请简要说明理由。
                                                                                                                   
5.你有没有“细节决定成败 ”的亲身体验?请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话的理解。
                                                                                                                  
题型:甘肃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不设防
王蒙
       ①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②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③不设防的核心一是                                 ,二是                                        。
       ④有人要我题字。我最喜欢题的乃是“大道无术”四字。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设防,只是小术,叫做雕虫小技,靠小术占小利,最终贻笑大方。设防就要装腔做势,言行不一,当场出丑,露出尾巴,徒留笑柄。设防就要戴上假面,拒真正的友人于千里之外,终于不伦不类,孤家寡人。
       ⑤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缺点就缺点,弱点就弱点,不想唬人,不想骗人,亲切待人,因诚得诚。不为自己的形象而操心,不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气怒,不动不动就拉出自己来,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吹自擂,自哀自叹,自急自闹,都是一无所长毫无自信的结果,都实在让人笑话。
      ⑥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读者和友人的了解与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比马奇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吗?
       ⑦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要去做。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对于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
       ⑧因为不设防是不是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乱抓辫子乱扣帽子的时候呢?
       ⑨当然有。然而,从长远来说,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的始终不悔的信条。(选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有删改)
1.作者主张“不设防”,其理由有:
    (1)                                              ;
    (2)                                             
    (3)                                              ;
    (4)                                              。
2.根据第④⑤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
     不设防的核心:一是                                    ,二是                                           。 
3.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答: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幸福递减率
       ① 平时用水,家中有人大手大脚。洗一块手帕,要冲几盆水。我对节约用水,虽“言之谆谆”,但家里人“听之藐藐”。水似乎来得容易,不足珍惜。日前,我们居住区断水,日常生活顿起困扰。对家里残留的一小盆水,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先做洗脸用,再做洗抹布用,最后还用它来冲马桶水,显示了它平常少为人感到过的珍贵。
       ② 由此我想到一篇题为《幸福递减率》的作品,文中提及不少类似的情景:
       ③一位美国青年在非洲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到一杯净水,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满足和幸福。而当他会到美国,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给他的幸福降到零。
       ④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头鱼。中断清蒸,尾段红烧,鱼头做砂锅,一条鱼让全家人高兴了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随时可以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的北京鱼好吃。
       ⑤朱元璋还是个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上面漂着几片青菜,还有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御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到朱元璋要的当年的美滋味。
       ⑥这些现象表明,同样的物品,对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按《幸福递减率》作者林火女士的观点,这是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但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在物质当中得到的幸福越少,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⑦据此,有人说,上帝所以不时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悖反律。在战争中,在灾难中,物质的边际效益就会陡然增加。我们自然不会同意"上帝"的做法,但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人们似乎还在探索中。(A)在我看来,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常将甜时思苦时”的心态,也许不失为控制递减的一种方式。时下无论国内外,都有些富裕程度较低的人,从物质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超过富裕程度高的人,原因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
       ⑧ 他们在走向富裕时,没有忘记沙漠中的口渴,没有忘记无鱼无食、又饿又病的日子。
       ⑨此外,(B)我们要控制“幸福递减”,还在于要“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
        ⑩先哲们早有这样的话;得之愈艰,爱之愈深。如果认为自来水真的是“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自然就不会珍爱它了。断水这件“坏事”教育了人,让他们认识到水的来之不易,水的弥足珍贵,从而在对自来水的享用中,增添了珍贵感、幸福感。这似乎可以表明,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与快乐,不仅与物品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的心境、心态有关,健全文明的心态,也有助于人们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别让幸福递减下去。
1、这篇议论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文章第②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第⑥节中的“这些现象”除了指代“一个美国青年忘记沙漠中一杯净水带来的幸福和一个中国老太太没有意识到随处能买到鱼是幸福”以外,还具体指代哪些内容?
    (1)                                                                                                                                             
    (2)                                                                                                                                             
4、“一位美国青年”“一个中国老太太”“朱元璋”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用一句话归纳)
                                                                                                                                                       
5、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并表达出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或先谈感悟理解,后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或质疑问难。要求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任选(A、B)一处画线的句子,作批注
我选(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